分享

无锡六旬老妪无私奉献 诠释孝老爱亲传统美德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07-10 13:37:27

  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顾红艳 通讯员 韩萍):“婆婆93岁的时候走了,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儿子在托养中心,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我家老头子了,他每天要吃药,经常住院,我还70岁都不到,还要去工作的。”7月7日,在江苏无锡市惠山区长安街道古庄村的家中,六旬老妪王琴芬“平淡”地述说近期的“一点”打算。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几十年来始终践行着对长辈、对家人们的“不离不弃”,为自己的家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对有些人来说,生活就是不断遭遇苦难的过程,1952年出生的王琴芬,就是这样的人。命运对王琴芬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王琴芬并没有放弃希望,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家庭成员过上好日子。王琴芬不仅在丈夫患病、儿子落疾的艰苦条件下不离不弃,还不忘坚守孝道,对年迈的婆婆悉心照料,直至老人归老,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收养了路边的弃婴,给予了孩子完整的家庭和爱。    

  26岁那年,王琴芬遇到了在配电厂工作的李惠清,并于同年两人结婚生子。然而,没过多久,王琴芬就发现儿子“与众不同”:当别人家的孩子会翻身时,王琴芬家的孩子没有动静;当别人家的孩子会走路时,王琴芬家的孩子依旧没有动静。经过医生诊断,“先天性脑瘫”这五个字如同惊雷一般轰得王琴芬全家手足无措。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两年后,王琴芬与李惠清的小女儿出生,也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但没多久,王琴芬与李惠清的小女儿不幸患病离世。1988年,王琴芬的丈夫因工受伤,住院治疗2个多月后,却患上了癫痫的后遗症,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尽管遭遇种种坎坷,王琴芬却没有向生活妥协。为了照顾家庭,王琴芬起早贪黑的劳作,精打细算的生活。白天,就到厂里负责烧饭、打扫卫生,空闲一点了,就给别人家里打扫卫生以此来赚钱。没活计的时候,就到田间地头,照料自家的2亩地,插秧割麦、种油菜等,最晚的一次,照着月光,忙到了晚上10点多才回家。当街坊邻居都用上了收割机、压谷机时,为了省下那几百块钱,王琴芬仍旧全靠自己的一双手做完这些农事。

  现在,王琴芬的儿子住进了洛社残疾人托养中心。王琴芬时常会买些饼干、糖果等小零食去看望儿子,顺便看看托养中心的孩子们。有一次,王琴芬去看望儿子,儿子正在唱:“世上只有阿姨好。”去年过年,接儿子回家时,工作人员给王琴芬一个信封,里面是1000块钱,那是王琴芬儿子做手工活赚来的。

  看到儿子凭自己的能力也能够有经济收入,王琴芬怀揣着的担忧之心也终于落了下去。对自己收养的女孩李一(化名),王琴芬则更是倾注了一位母亲应有的爱。

  高考结束那年,李一考上了大学,懂事的李一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便纠结着要不要把这件事告诉王琴芬。当王琴芬知道这个好消息时,二话不说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供其上大学。李一也没有辜负王琴芬的希望和辛勤付出,毕业后,李一顺利找到工作并用赚来的钱补贴家用,在谈婚论嫁时,李一和男朋友只默默领了证,却没有办婚礼宴席。直到这对小夫妻攒够积蓄后,才在今年5月份办了酒席,请家人、朋友相聚庆贺。

  据悉,王琴芬孝老爱亲的事迹也感动着街坊邻里,正因如此,王琴芬先后入围惠山区2015年度精神文明新人新事、获2016年度“中国好人”候选,其家庭也被当地政府评为“长安街道家风家训示范家庭”。

编辑: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