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拥抱尖端技术 引领智慧潮流 江北新区,为创新而生
南京江北新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对南京的贡献,绝不只是增加一个新的城市中心,对江苏的意义也不只是多了一个国家级金字招牌。获批国家级新区三年,江北新区肩负国家使命,引领潮流、贡献智慧、探路未来。
用整座新城激荡大时代
三年前江北获批国家级新区时,有学者感叹,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已近尾声—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江苏接近70%,南京城市建设走过经营开发的黄金时代。然而,三年来,江北人却真切感受到,在一个被全球看好的世界城市群中建一座新城,恰逢其时。
这是一个颠覆性创新爆发的时代。超低功耗芯片和超长待机性能传感器走向市场应用,单个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从18年前的9000多万美元降到1000美元,云计算服务成本呈几何级数下降……技术的不断突破及走向应用,足以支撑起传统产业裂变出新业态。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认为,新技术呼啸而来,这正是江北新区的机会。江北新区是一座全新的城市,最有条件从头做起,以系统思维谋划全局,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上开疆拓土。
以“智慧”为导向,江北新区正在建设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数字孪生城市。现有的城市智能大多局限在智慧交通、人脸识别等单一领域。江北新区的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从地下建设开始,物理城市所有的建筑、道路、设施以及物件、事件都有相应的数字虚拟映象,从而实现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
“智慧”导向体现在新区智能工地管理中;体现在政务云数据中心、全程电子化审批中;体现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医生精准掌握病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者知晓每位孩子心理、健康和学习状况,智能预警、推动个性化教育。
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负责人葛晓永介绍,要有相应的物理空间才能造就孪生数字城市,如果新区不建设综合管廊,使得传感器、机器人能无缝对接所有市政管线,完整的智慧城市就无从谈起。
数字城市是隐形的,但数字城市中的数据是无价的。数据已成全球价值链上的重要资源,犹如工业化时代的“石油”,江北新区在建设数字城市的同时也在创造巨大的城市财富,那正是新经济跳动的命脉。一家全球著名科技企业即将为江北新区带来最先进的数据挖掘平台,孵化出大批以数据为“食”的创新企业。
绿色导向、健康导向,全方位指引新区建设。全域绿色空间规划、建筑装配式,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实现光照、采风,不仅是为减少资源消耗,也是为了人体的舒适健康。
像重视经济一样重视健康,江北新区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在教育、体育、交通、食药、住宅等领域推动部门协作和考核评价追责制。
江北新区建设的几大导向互相渗透,彼此支撑。以创新为导向,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这一目标贯穿在理念,产业、人才、环境、规划、建设、治理、政策各个方面。
从智慧城市、国际健康社区,到搭配式建筑、交通智能,背后都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支撑创新机制,前行的同时不忘留下经验样本。
用“江北方案”回应现实问题
因为解决技术、人才和资本的共享、流动,硅谷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深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江北新区能否在南京层面、省级层面甚至全国层面,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成为评价江北新区发展绩效的重要标准。
3月,罗群与英国剑桥大学校长史蒂芬·托普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对如何推进知识产权商业化达成共识,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项目落户江北新区,这是剑桥大学创办800年来在中国以校名冠名的唯一机构。
三年来,新区分别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哈佛医学院Joslin糖尿病医学、瑞典健康发展中心合作建设顶级专科治疗中心。5月,与南京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三方签署备忘录,推进建立接轨国际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路径。伦敦国王学院助理副校长塔耶布·夏尔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出国五六百次,因为和江北新区的合作,今年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知道了南京。
对照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型城市的定位,南京的国际化程度亟待进一步提升。为了发展国际化的产业,营造国际化的环境,引进培育具有国际思维的人才,江北新区不断拓展国际“朋友圈”——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共建研究院,服务制造企业升级,吸引美国新思科技、Cadence、英国ARM等芯片设计巨头前来落户,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与美国金融科技巨子赛仕携手打造新金融数据大平台……全球高端资源源源汇入,在拉升南京创新力的同时不断塑造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气质。
让城市的经济中心更人性化、更集约化,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将超高建筑融入小街区,功能混搭,产城人融合发展;政府主导地上地下一体化推进,地下空间统一规划、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规避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建设分散与运营低效问题。
打造产业地标,以集聚度提升竞争力。江北新区聚焦集成电路、大健康医疗、新金融三大产业,聚拢资源,全方位发力,三大主攻产业均已有龙头带动。无论芯片之城,还是基因之城,都是技术密集加资金密集产业,一个新产品从研发到应用动辄要数亿美元投资,用新金融“燃爆”实体产业,江北新区大步迈上探索之路。
为孩子成长提供包容个性、尊重人性、富有弹性的教育环境,去年至今,江北新区民办学校——汉开书院、明道中学相继招生,首届生源就爆棚。明年秋季,江北新区引进的托马斯实验学校高中部开始招生,这所在美国高中排名前三的学校将把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的英文简称)教学引入南京。
用制度创新成就核心竞争力
一个只有39人的团队,推动31个项目,成员平均年龄35岁,1/3是博士或有海外留学经历,两位领头人均曾在斯坦福大学深造过。所有成员一人双岗或三岗,除了完成所在部门的工作,还要执行各自项目小组的任务,其中骨干力量身兼第三重身份,即在商务法务、规划建设、政府政策三个专业小组中覆行决策、评估职责。
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汪冬宁介绍,就是这个团队,管理参照华为“铁三角架构”,引入投行的投决制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制,专业、高效推进项目,与15个高端国际团队谈成合作。
今天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环境的竞争。对政府,这个制度的供给者而言,要勇于“刀刃向内”,走出舒适区。江北新区力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限制、职级壁垒,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同工同酬的选人用人制度;实施大部制管理,现有15个部门对应市级、省级五六十个部门,一岗多职已成常态。
江北新区大数据中心从各部门组建初期,就将信息平台纳入统一承建,探索“法定机构”运营,赋予其数据归集运行的“法定”权责,避免重复建设,打破“信息孤岛”。
江北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领先全国。有国家级保护中心、省级维权中心,实现专利、商标、版权集中管理,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四轮驱动”。不仅如此,江北新区建立“我的麦田”——一个由多方共担风险的知识产权金融平台,已为13家企业实现近4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融资,用机制创新巩固知识产权在新区的战略性地位。
改革用地制度,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在土地整理一级开发和地产建设二级开发之外,创造性地引入有年代约束的“1.5级低密度开发模式”。只需半年,5万平方米的高品质新金融创意街区将崛起长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