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陕就业帮扶打出“组合拳”
新华日报  2018-06-14 09:46:31

  原标题:拓宽就业空间 深化劳务合作 推进技能培训 苏陕就业帮扶打出“组合拳”

  6月8日,就业扶贫苏陕劳务协作现场会在陕西汉中市勉县举行。苏陕两省10个结对城市签署了《开展订单式就业培训合作协议》,两省10个结对校企合作单位、5个结对学校也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至此,苏陕就业扶贫已形成劳务输出、就地就近转移、订单式培训就业等“组合拳”模式。

  精准对接,6000陕西人来苏就业

  “到目前为止,陕西在苏务工人员已经达到24.9万人,今年前5个月净增了4.1万人”。在现场会上,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刘德民表示,来苏就业的陕西农村务工人员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有6000多人,他们在千里之外的江苏实现就业脱贫。

  在苏陕劳务合作中,江苏省将江苏企业劳动用工信息、陕西本地劳动力就业需求信息精准对接,通过县、乡结对方式为陕西劳动者送岗位。所有来苏就业的陕西劳动者同享江苏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江苏省为有创业意愿人员提供免费指导、项目推介、创业培训等公共创业服务,并同步帮助落实普惠性就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逐步落实陕西在苏务工贫困劳动力参照本省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同等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做到精准帮扶、精准援助。

  刘德民说,劳务协作既可以破解陕西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可以缓解江苏企业的招工难题,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项目落地,家门口就业脱贫

  “我现在每天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后就到这里上班,一个月挣3000元左右,家里也能照顾到了。”6月8日,《新华日报》记者在勉县政力制衣有限公司遇到28岁的贫困劳动力冯维青时,她正埋头缝制裤子拉链。冯维青父母在家务农,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弟弟。去年12月,江苏对口扶贫工作队上门了解情况后,邀请冯维青到苏陕扶贫项目——勉县政力制衣有限公司上班。经过免费培训,冯维青很快适应了工作。

  和冯维青一样,李丽也在江苏的援建项目中实现了就业脱贫。去年,经对口扶贫的南通工作组多轮实地调研,在勉县天荡山社区开发了7个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426万元,建设天池广场、停车场、游览步道等工程,依托“党支部+公司+土地股份合作+农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模式,吸纳了80多位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人均年增收3300元,项目还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蔬菜、水果、土鸡等产业增收10万余元。

  南通市人社局副局长朱正春介绍,对口扶贫工作组走访发现,一些贫困劳动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外出打工、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南通人社部门通过项目落户汉中,帮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两年来,南通在汉中地区已建成12个社区扶贫工厂,安置1300名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近300人。

  南通一手抓贫困劳动力来苏就业、一手抓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扶贫模式获苏陕两地好评,在6月8日的现场会上得到推广。

  订单培训,授人以渔传授技能

  勉县长沟河镇的沈文鑫和姐姐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作为当地有名的贫困户,沈文鑫初中毕业后就被推荐到勉县职业教育中心汽修专业学习。“两年后将到海门中专学校上一年学。”沈文鑫坦言希望毕业后能到江苏上班。

  勉县职业教育中心主任王宽宏告诉《新华日报》记者,他们学校与海门中专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通过互派教师、领导挂职锻炼、设立海门中专班、学生访学等方式,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截至今年5月,学校已经向江苏、浙江合作企业输送机械加工、数控车工、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2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65人。

  按照当天苏陕10个结对城市签订的订单式就业培训合作协议,江苏各个城市将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原有帮扶基础上,各优选不少于30家有合作意愿的知名企业,拿出高质量就业岗位并列出技能需求清单,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内训基地和技工院校开展定向就业培训。陕西根据援陕产业项目、就业扶贫基地、产业扶贫车间的用工和技能培训需求,及时组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参加定向培训,合格后就地就近上岗就业。

  苏陕两省还确定,组织江苏品牌企业和陕西技工院校建立订单式就业培训合作关系,实施“引企入校、引校进厂”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成立一批劳务输出和就业培训基地。江苏企业根据用工需求,定向委托陕西技工院校帮助培养具备中高级技能水平的学生并提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输送到苏企就业。

编辑: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