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标准硬件撑起“过硬”社区服务—“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里看秦淮之一
走进南京老门东景区的夫子庙街道门东社区服务中心,南京日报记者立马被眼前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所吸引。“社区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南侧,是南京市第一个具有明清历史文化底蕴的社区、江苏省第一个景区社区、中国第一个以传承非遗文化的社区。”南京秦淮区组织部科长、门东社区党委书记赵志春不无自豪地说。在租金高昂的老门东景区,该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达到近500平方米,另有一处570多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室、家长学校、“五助”等一应俱全。如果单纯按照市场价估算,资产价值超过数千万元。
寸土寸金地段建起上规模的社区服务中心,到底值不值?“值!社区建设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了经济效益。”赵志春介绍,在秦淮区民政局等多部门支持下,社区紧紧抓住创建全域旅游试点区的契机,在老门东窗口地区打造了一个精品旅游型社区,社区以创新型党建打造两新党建孵化器,以服务型党建打造“党建+”服务模式,联合党员诚信商户开展“争创党员诚信服务店”活动,形成了社区居民齐夸赞,商户、游客均受益的多赢局面,社区建设收效显著,现已成为国内多地区来南京参观学习必去的“明星”社区。
社区是居民之家,社区硬件是支撑社区建设的载体和基础。秦淮区作为南京中心主城区,办公服务用房不足、物理空间局促等因素一度成为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掣肘。秦淮区政府分管民政领导说:“近年来,为解决‘历史欠账’,我们狠下决心,通过市区联动、财政支持、街道投入等形式,解决了一大批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硬性达标的问题,社区办公用房面积普遍达400以上。特别是在2017年,我们先后协调区文化局将面积为1500的原白下区图书馆整体交给洪武路街道,作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马府街社区服务用房;协调将五老村派出所和区委党校搬迁后约3000办公用房作为五老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三条巷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经过多方进一步共同努力,社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高标准打造了夫子庙街道门东、瑞金路街道中山门、五老村街道树德里、双塘街道胭脂巷、红花街道龙翔雅苑等精品社区。大光路街道蓝旗新村社区和洪武路街道龙王庙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区省级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达93%以上,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为促进便民服务,提升便民生活品质,秦淮区进一步推进了“15分钟服务圈”的建设,完善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功能,在全区12个街道建立了14个街道层面便民服务中心,以“一收一放一移”的方式,逐步整合归并区、街、居的公共服务职能,把社区原本承担的27项职能回收,区级下放16项职能,街道平移35项职能,实现了为民办事由区街居“三级流转”向中心“一门办结”转变。通过归并社区公共服务职能到中心,方便了办事群众,减轻了社区负担,实现了政府“瘦身”。
为真真切切地将“让群众没有不满意,才是群众最大满意”的理念落到实处,2017年,秦淮区从“微”处入手,大力开展“微幸福”工程,打造了一批“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修自行车、修鞋、缝纫等系列便民服务项目,既改善了市容环境,又改善了摊主们的就业环境,让曾经的路边摊,成了有门店、有标准的“正规军”。建成后的社区便民服务站还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继续提供助老、助残、助学等服务,深化银发餐桌、三点半课堂等品牌建设。秦淮区民政局局长江淳说:“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区共有40处‘社区便民服务站’建成,让群众从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中感受到变化、体会到幸福,切实增强了我们秦淮人的获得感。”
与此同时,秦淮区还不断强化社区信息化建设,督促各街道社区完成信息录入,定期通报各街道社区户籍人口录入率、户籍录入准确率、组织机构、数据认领、社工注册率、志愿者注册率等智慧社区信息平台使用情况,社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秦淮区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事务受理信息系统已经实现12个街道、14个街道层面便民服务中心、107个社区全覆盖,实现各项业务全区通办,打破按所辖区域办理业务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服务百姓,形成了“内部一网式办公”支撑“对外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模式,最终达到了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全区通办的目标,并顺利完成了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使社区建设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