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建宁路上“好多桥”居民齐撰“回忆录”
南京日报  2018-05-15 15:23:25

  原标题:建宁路上“好多桥”,居民齐撰“回忆录”

  50年前,为配合南京长江大桥的通车,一条名叫“建宁路”的道路诞生了; 

  40年前,位于建宁路1号的南京长途汽车站因首创“发车一条龙、行包装卸一条线、24小时售票”,成为全国标杆; 

  30多年前的1986年,江苏首次出现“立交桥”—三层双环形的中央门立交桥,从此伫立在建宁路的起点;

  20多年前的1991年,南京第一座高架桥—大桥南路高架桥开建通车;

  1992年,南京金桥市场开业,之后又陆续建成了玉桥、红桥、鑫桥市场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京建成24座天桥,其中民生街天桥、金桥市场门前天桥、长平路小学门口天桥都在建宁路……

  建宁路数十年的历史中,诞生过很多南京第一、江苏第一、全国第一,更因“建宁路上‘好多桥’”而成为南京标志性地域之一。 

  最近,鼓楼区建宁路街道的一群“老下关”居民频繁聚会,在街道的牵头下,齐心协力撰写“回忆录”《话说建宁路》。区政协建宁路街道工委主任胡文军昨天介绍,目前,这本“回忆录”已经撰写了14万字。 

  建宁路的兴衰更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老下关”历史专家孙建国介绍,解放前,这里的居民多以干苦力、拾荒、卖菜谋生。解放后,种菜为主的居民们组成新民蔬菜大队,城市化进程由此逐步推进。1987年,建宁路街道办事处成立。 

  70岁的孙慧琴在城河村社区住了一辈子,如今是社区志愿者。当“回忆录”工作组找到她后,她口述了几千字的“老典故”—如今的金桥和玉桥之间当年有座远香庙,现在的鑫桥市场一带过去遍植桃树、梨树。 

  老居民倪康专门撰文《回忆铁路一小》投稿,这座有着民国建筑的小学历史悠久,倪康1961年曾在此读书。倪康经历下乡插队等,返城后进罐头厂当了临时工。1978年,表姐夫鼓励他再拾书本考大学,倪康再次坐进了铁路一小的教室,认真复习备考。 

  “1991年,大桥南路高架桥开工,我就是参与者之一。”曾任老下关城建部门负责人的彭立友说,“建宁路的拓宽改造、中央门立交桥的拆迁我都参与其中。那时搞工程建设真是斗志昂扬,建宁路当年拆迁、当年开建、当年通车,全市都在宣传发扬‘建宁路精神’,这是我从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经历。”彭立友这样的老建宁路人的亲历,全部被收录进了“回忆录”。 

  李长鸣是街道的老书记,为了“回忆录”他专程赶回街道口述亲历。“30年前,五所村小区成为了南京第一个文明小区,小区是全市第一个铺设有线电视线路的,还建了南京第一个老年公寓。”李长鸣说,“那时的金桥市场一带,最多时有10多个各类市场,片区年营收200多亿元。” 

  “建宁路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当时的城北长江大桥一带,是南京著名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肉案子、鱼池子,如今这些农副产品基地虽已外迁至更远的郊区,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胡文军介绍,南京市已对下关滨江一带进行整体开发、铁路货站场等即将外迁、金桥市场等已转型为商贸综合体。 

  街道负责人表示,居民协力撰写的这本14万字、300多页的“回忆录”,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地区变迁的记录,又是激励居民和企业奋进再出发的坐标点。

编辑:穆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