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向转诊 全科医生短缺成瓶颈
2018-02-08 11:50:38  |  来源:新华日报  |  编辑:罗毅

  原标题:去年全省17万病人“上转下” 双向转诊,全科医生短缺成瓶颈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秀英老人,上周末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出院了。不过,杨奶奶出院后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观察护理一段时间,等病情痊愈才可以回家。

  1月8日,89岁的杨秀英因肺部出现感染症状,被家人带到家门口的南京市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过社区医院一段时间治疗,杨奶奶病情未见好转,接诊医生认为杨奶奶年龄大、身体虚弱,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综合判断病情比较凶险。

  1月18日,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时联系其所在的医联体上级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到求助后,江苏省人医利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紧急将杨奶奶转来救治。“当时医院床位爆满,院内协调将杨奶奶转到急症观察室。”全科医学科主任成红艳说,经过多学科会诊治疗,老人家病情很快稳定下来。

  “如果没有及时转院,后果不堪设想,真的非常感谢两家医院的协力合作。”杨奶奶的二儿子李双才说,双向转诊,既方便家属照料又方便老人看病。平时小毛病都在铁心桥、建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现在想让母亲在建中医院康复一段时间再回家。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全科医学专家占伊扬介绍,老年人通常同时患多种慢性病,平时在基层医院维持日常治疗和护理即可,当病情危重时才需要大医院专家会诊。

  2017年江苏省基层诊疗达2.18亿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接近60%;居民两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超过50%。截至2017年11月底,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人数达17万余人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转诊的人数达52万余人次,向上与向下转比例近3:1。

  业内专家表示,前些年,基层医院把病人上转到大医院,而大医院鲜有把病人下转的,双向转诊变成“单行道”。现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格局初步形成。医联体内实行双向转诊,既解决大医院一床难求现象,又解决病人到基层医院康复不放心的难题,真正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但是,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不足,成为制约“患者家门口看病、到社区康复”双向转诊的主要瓶颈。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磊说,2017年一年接了老年病人200多例,床位天天爆满。随着“下转”病人越来越多,人手明显不足,中心有20位全科医生,缺口至少达七八位。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共有全科医生20.9万名,缺口达50万名。

  占伊扬介绍,2016年,该院率先将普内科更名为全科医学科,并设立全科病房,还为很多社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全科医生。目前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的下级医院有140多家,遍及苏南、苏北和周边省份,医院还定期派专家到基层坐诊、查房、教学、指导手术等。“全科医学在英国有200多年历史,超过九成英国人看病在基层;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在美国也有100多年了,而在我国近几年才起步。”占伊扬认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慢,多在基层工作,待遇低,队伍不稳定,这些问题需要慢慢解决。

  2017年江苏省先后出台《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江苏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7年-2020年)》,强调多方发力“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逐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使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江苏省卫计委主任谭颖表示,2018年江苏省将通过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提升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等措施,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探索实行弹性培养制度,2018年力争培养1000名全科医生,新增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1500名。推进基层卫生人员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实行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促进形成双向流动机制。建立基层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加快调整基层医务服务价格,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收支结余部分进行再分配,以此来激励全科医生留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