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周存玉看“活态”传承
2018-01-19 09:03:19  |  来源:国际在线  |  编辑:罗毅

  锻铜,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錾刻手工艺,已有千年历史。作为锻铜技艺的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存玉自14岁起,从父辈手中接过铜板和錾子,这一锤一錾就是42年。周存玉说:“继承的是技艺,不是形式。继承下来还要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制造传统的实用器皿上,更要创作有时代性的创新作品,这才是真正的非遗传承。”

  艺术家不能“单打一”

  锻铜是在铜板上进行创作,设计好图案后,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在铜板上錾刻和敲打出高低起伏的线条,之后经过焊接组装、打磨刨光,最终制作出艺术作品。火、锤子和錾子是锻铜的三个重要元素,周存玉的工具箱里有上百种形式各样的錾子,大多数錾子还是周存玉自己制作的,周存玉说:“有的传统工具不能錾出我想要呈现的效果,比如木头的肌理,我就自己改进工具。”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11805

周存玉锻錾作品。 顾红艳 摄

  周存玉出生在一个手工艺世家,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锻铜和木雕手艺。“小时候父亲做东西,我就帮他扶着,父亲画画的时候,我也拿一支笔在旁边画。我还用父亲的工具,做了一个木头的小信箱,那时候跟着母亲去邮信,要走很远很远,把信投进信箱,我以为只要家里有个信箱就可以不用去那么远寄信了。”周存玉回忆道:“父亲的经验告诉我,任何一个艺术如果‘单打一’,没有其他技艺作为支撑,很难形成突破性的发展。”

  因此,除了锻铜以外,周存玉还精于书画、石雕、陶瓷等艺术创作。他认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才是一个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根基。

  大小伤疤见证技艺锤炼

  在不断打磨手艺的几十年里,周存玉的手指、手臂、腿脚都受过大大小小的伤,所留下的烫伤和砸伤的伤疤都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精益求精的烙印。“左手拿着錾子、右手拿锤子,在铜板上敲,一不小心锤子就会打在左手上,手几乎天天是肿的。如果锤子再打到之前已经打伤的地方,那种痛是钻心的。”周存玉边比划边说道:“在加热铜板的时候也会被烫伤,比如做大型作品,在地上挖个坑,里面烧火,旁边有鼓风机,铜板就在火上烧,还要不断移动,很容易被火烫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11806

退火。 顾红艳 摄

  在周存玉的工作室里,摆放和悬挂着琳琅满目的锻铜作品,一幅清明上河图尤其引人关注,其上的风景和人物清晰细腻,周存玉用了三年多时间锻出了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是用十块铜板拼接而成,这只是其中一块。另一件作品看似一节饱经风霜的老木头,两只蝗虫栖息于上,实则用紫铜锻出,却足以“以假乱真”,他希望以此宁静的木头表达爱护自然的意境。

  在江苏省海拔最高的连云港玉女峰上,也树立着周存玉的锻铜作品—高8.34米的《吉祥玉女》雕塑。“这个雕塑从设计到制作成功用了三年,耗费了很多精力。如何把玉女的美和庄重融合起来,都体现在她脸部的神情上,必须锻打得准确生动,我做过很多尝试。而且山顶风大,有雷电,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多。”如今,这座雕塑以及花果山的“三打白骨精”和渔湾的“神鱼化龙”雕塑都成为了连云港景观型地标,也是周存玉最生动的艺术名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11807

《三打白骨精》作品落成于2003年,高11.9米。 顾红艳 摄

  手工艺人情感添手工价值

  对于非遗的保护,周存玉认为关键是创新。“只是复制前人的东西那是不行的,我们的思想不能把自己给套死,谁也没说做鞋垫的手艺不能做领带?用传统的技艺,去创新形式和造型,比如融入国际化的元素,或者把古代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这些东西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如今,不少手工艺受到新兴的3D打印等技术的挑战,原本手工制作的东西变成了标准化、规模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对此,周存玉并不担心手工制品会失去市场,“在规模化生产的时代中反而更能体现手工的价值,手工特有的肌理和唯一性,让它更加珍贵,因为即使图案和造型一样,手工制作的两件作品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大家都希望自己拥有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是,手工艺作品中都融入了情感,所以作品的艺术价值就会越来越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托于“人”而存在,以身口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因此也是“活”的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遗保护来说,人的传承尤为重要。如今的非遗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他们在当年学手艺的时候,是当做谋生手段的。在那个时候,他们唱的戏曲,或是手工制作的物品,是可以挣钱糊口的,所以会有很多年轻人拜师学艺。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工种越来越多,谋生方式多种多样,年轻人不愿意再去学习这些已渐渐失去市场的手艺,认为挣不到钱,而且学艺辛苦。自然而然,“收徒难”成为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局。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传承非遗技艺?打开市场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现在很多传承人呼吁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非遗保护给予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诚然,这种外部因素的推动,会带来好的效果。但是,仅依靠客观支撑,不从主观发力、创新发展非遗技艺,最终恐怕还是会面临消亡之危。

  正如周存玉所说,继承的是技艺而不是形式,可以创新发展这种老的技法,运用到更多形式新颖、花样多变的新作品中,更加可以结合现代元素、国际元素,满足现代审美和社会需要,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鲜的作品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文 顾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