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江苏文化产业夯实“强省”之基
2025-11-20 10:29:21来源:新华日报编辑:李诚责编:李诚

  原标题:加速从“量大”向“质强”跃升——江苏文化产业夯实“强省”之基

  10月27日,2025无锡(长沙)文化产业合作对接恳谈会在长沙成功举行。签约项目涉及影视合作、数字文创、园区共建等领域,来自无锡与长沙两地的文化企业与协会机构代表,唱响一曲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锡湘记”。

  窥一斑而知全豹。近年来,江苏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培育经营主体、深化科技融合等举措,构建起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截至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12138家,实现营业收入1.61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06%,创历史新高。

  以战略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今年7月,省委宣传部等8部门正式印发《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计划立足我省文化产业现有基础,提出构建“4916”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即围绕视听、信息传媒、出版和文娱4大产业方向,打造网络视听、广播电视、电影、动漫、互联网信息、数字传媒、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和数字文娱9条数字文化产业链,着力培育16个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

  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份包含17项重点任务的纲领性文件,为江苏数字文化产业未来三年发展描绘了清晰路径,“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企业将突破3000家,营业收入冲刺8000亿元大关,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营收比重超40%。”

  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文化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起多层次政策保障体系。我省先后出台《江苏省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江苏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等战略规划,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体制机制创新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省设置“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量贡献率”指标并纳入设区市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力推动各地不断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赴上海、广东、贵州等地调研文化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做法,研究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举措,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各地各部门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资金支持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省充分发挥各类产业类资金作用,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构建“4916”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发布2025年度江苏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指南,明确建立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库,支持各集聚区企业和载体实施的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力量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以点带面”促进我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这种精准化的资金支持方式,有效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激励效应,加速优化了全省数字产业结构和布局。

  以改革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11月1日,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专项会议上,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馆长艾琳以“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为例,分享通过数字科技焕新文化遗产的思考与实践,该展在全球首创“人物入画,实时跟随”互动观展模式,引发全场热烈掌声……而这幅“数字金陵图”就是由江苏原力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德基艺术博物馆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如今,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15年的蜕变已经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原力科技”的崛起,离不开我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多年深耕。多年来,我省持续发展壮大各类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国有文化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行动。截至2024年底,7家省属文化企业资产总额1751.6亿元,营业总收入324.3亿元,利润总额74.2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3家企业入选2024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同时,培育文化类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家、“筑峰强链”企业266家,涌现出“原力科技”等一批行业内冠军企业,形成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

  在促进多元化经营主体结构形成的同时,我省持续加强科技赋能,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应用,积极打造“数字人+直播”“人工智能+文化”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文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建立省级数字文化企业培育库,首批遴选121家企业入库,常态化做好对接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培育文化类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9家、瞪羚企业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3家。统计显示,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221亿元,同比增长15.5%,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正形成新的增长点。

  随着文化数字化建设在我省走向深入,目前我省已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国家文化大数据注册中心、算力中心和区域交易服务平台,拥有6个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周恩来纪念馆、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入选新一批国家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多个项目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平台赋能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今年9月,始建于1865年的金陵机器局度过了160岁生日,在这方热土上生长而出的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也迎来18岁青春年华。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已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孵化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及挂牌企业8家,引进规模以上文化科技企业29家……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我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截至去年,我省建成国家级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49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12家,集聚文化企业超万家。

  我省坚持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打造文化类品牌展会矩阵。连续举办11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吸引超24万创意人才参赛;组织优秀文化企业连续参加5届长三角文博会、21届深圳文博会,充分展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创新举办“非遗生活荟”,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实施“千帆出海”行动计划,扶持文化企业参加马来西亚江苏服贸展等国际展会,32家企业、6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文化“走出去”成效显著。

  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我省还苦练服务“内功”。2024年,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联合会”揭牌,作为政企对接桥梁,围绕“服务会员企业、助推产业发展”宗旨,建好用好会员服务、沟通合作、产业赋能、对外交流四大平台,组织开展产业沙龙、圆桌会议、产业观摩等品牌活动,并在长三角文博会期间创新举办省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金额102.4亿元,推动对接172个省内外合作项目,总金额约730亿元,一批强链补链重点企业和项目落户江苏。2025年3月,首次举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对接会,聚焦“财税金融助力”“人才科技赋能”“合作发展共赢”等方面,省委宣传部联合省委金融办等十余家单位发布了一系列重点项目、服务举措及入选名单,全面拉开我省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发展的序幕。

  产业发展离不开智力支持,我省突出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建强一批重点研发平台载体,涌现出思必驰牵头的人工智能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拓普国家级互动技术创新中心、5G融合接入应用创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等代表性前沿技术应用平台。截至2024年年底,我省共建成国家级文化类实验室8个,省级文化类重点实验室21个,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天,第六届长三角文博会启幕,我省将在长三角文博会期间举办数字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据了解,已有100多家行业内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参加,近40个项目将集中签约,长三角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基金筹建启动,涉及资金总额超百亿元。产业基座在经营主体“筋骨”强健与产业生态“血肉”丰满中全面夯实,我省文化产业正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新华日报 记者 徐宁 实习生 任馨怡)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