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一场聚焦建筑领域前沿科技与产业变革的盛会——建筑科技产业创新大会、土木工程建造行业科技论坛(2025)暨第十六届中建八局科技论坛在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启幕。本次大会以“聚链成林 创变未来”为主题,在南京江北新区2023G05项目持续设置建筑科技产业创新展览会,聚焦“好房子”“城市更新”“科创产业”三大领域,集中展示了一百余项突破性建筑科技产品与数十个项目案例,生动诠释了以科技创新提升建筑“服务”品质、优化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硬核实力。
活动现场
本次大会由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中建八局、中建科技、东南大学等行业知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主办,是一场产学研一体,代表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高水平行业交流会议。
创新平台汇聚 共筑产业新生态
会议期间,中建八局发布了“城市更新、智能建造、绿色低碳”三大科技创新产业解决方案,并与多家产业链合作伙伴举行了签约仪式,将共同致力于推动创新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协同发展。中建八局总工程师亓立刚就建筑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进行主旨报告,深入探讨如何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产业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勾勒出八局“好生态”的清晰画像。
签约仪式
在科技论坛环节,多位知名高校学者、研究人员、企业高管围绕智能建造、智能设计等议题进行主旨分享。
解密智能建造现场的“机器人天团”
以“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TC-PC1.0)为核心的群体智能建造无疑是关注的焦点。它成功破解了装配式建筑与现浇结构中的多项效率与安全瓶颈,实现了物料运输全程少人化、自动化,并通过智能传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施工模式,将混凝土施工用工数量减少了75%,施工速度提升至5天一层楼。
机器人运输
不远处,“瓴睿幕墙清洗机器人”吸附在玻璃幕墙上演示高效清洗,其真空吸附强度高达500千克,极大地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而“ALC条板安装搬运机器人”“地坪研磨涂敷机器人”等则专注于特定工序,以其毫米级的精度和不知疲倦的稳定性,确保了施工质量的一致性,大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和危险性。
这支“机器人天团”及其背后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正是中建八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将一线工人从繁重、危险作业中解放出来,显著改善行业劳动环境、提升作业安全与效率的生动实践,为构建更人性化、更具吸引力的行业生产环境提供了科技注脚。
以“五好”体系筑就可知可感的“好房子”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本次展览特别设立的“好房子”展区,系统展示了中建八局如何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为核心,通过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服务等一系列扎实环节,让高品质住宅从理念走向现实。
“好房子”展区
“在上海中环麓岛项目中,PARK-TOD开发模式与智慧生活系统相结合,营造出生态环绕的理想社区;济南雲啟鳳華项目创新运用现代宋韵美学,将传统文化与自然泉景融入低密住区;南京江海和鸣则通过摩登海派风格与第四代住宅理念,打造出兼具艺术美学与智慧健康的人居场景。”中建八局设计管理总院院长王磊介绍,这些项目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对新时代居住需求的深度回应,展现了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的迈进。
城市更新:为老城区注入可持续活力
在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延续文脉、激发活力的关键路径。
“中建八局自2013年起便在沪宁等地探索城市更新,逐步形成“策、投、建、营”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为‘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本次我们也梳理了20个在上述领域的代表项目做集中展示。”中建八局城市更新中心资源生态部经理刘博表示。
在上海多伦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中,新旧建筑巧妙融合,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注入文商旅创复合功能,让老街区焕发新生机,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展示窗口。杭州亚运三馆作为中建八局“投建营一体化”典范,赛后高效运营,每年均举办大量赛事与演艺活动,成为推动区域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的持久引擎。
五大产业方向协同 重塑建筑价值逻辑
观摩会不仅展示了单项技术突破,更系统呈现了中建八局科创产业在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绿色低碳、数字产业、新型建材五大方向的整体布局,旨在从价值逻辑和发展范式上推动行业根本性变革。
本次大会展览会上,现场展示的各项科研成果将在南京2023G05项目及中建八局其他项目上持续推广应用。大会勾勒的中国建造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未来图景,将全面接受实践检验。这场科技盛会充分证明,以创新为驱动,全面提升建筑服务的品质、效率与友好度,正是建筑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优化其自身发展环境的最强引擎。(文/图 钟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