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潮涌,巨轮待发。海风卷着海潮掠过连云港港区,晨光中巨轮鸣笛启航,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的印记在浪涛间清晰可见:曾需小心翼翼避开浅滩的施工船,如今凭着精准技术挖深拓宽;曾困扰工程的黏土、钙结核,在中交广航局中交广航局(以下简称“广航局”)的创新工艺下迎刃而解。
施工现场
从2005年初遇时的“拓荒筑港”,到如今共赴深蓝的“枢纽大港”,从15万吨级航道的拓荒起步,到30万吨级深水枢纽的傲然矗立;从年吞吐量6000万吨的区域港口,到3.46亿吨的世界大港。2025年,当广航局中交广航局与连云港港携手走过第二十个春秋,这场跨越双十的蓝色征程,便不再只是机器轰鸣与浪花交织的建设史诗,更是深耕港航建设的动人答卷。
施工现场
初心拓海之基 开启跨越征程
2005年,连云港港年吞吐量刚突破6000万吨,10.5米的航道水深像一道“无形门槛”,将满载货物的大型船舶挡在港口之外,淤泥质海岸的松软地质、强潮流的反复干扰,更让许多建设者望而却步。
这一年,广航局中交广航局带着自主研发的智能疏浚技术,接过了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Ⅱ标段的重任。在项目实施进入中期阶段后,航槽底部出现硬质黏土层,开挖难度远超预期。为确保工期顺利推进并保障施工质量,广航局该局调遣破土能力更强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投入施工,同时对原有已投入的船机设备进行了改造,包括加重耙头配重、提高高压冲水压力、在泥舱内加装高压冲水装置等。这些举措有效克服了地质难题,最终确保了工程按期保质完成。
施工现场
二十年间,广航局中交广航局在连云港港累计完成11项标志性工程,疏浚土方量突破6000万立方米,将航道水深从10.5米逐步提升至22.5米,成功实现从15万吨级到30万吨级航道的跨越。
其间,广航局中交广航局以创新经营理念开拓发展新路径。“2008年连云港海滨新区陆域形成工程,是广航局中交广航局首个落地的‘以投资带动主业’项目。”参与工程的周曾权回忆道,当时企业秉承“以疏浚主业立企,靠两端经营兴企”的理念,从单纯施工向“投资+建设”模式探索,不仅工程提前完工,更赢得地方政府与业主的一致认可。该项目先后斩获江苏省“平安工地”“文明工地”,全国海员总工会重点项目劳动竞赛优胜项目、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再看连云港港,30万吨级巨轮可昼夜通航,中欧班列货物在此高效转运,“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的核心枢纽地位愈发稳固。而广航局中交广航局的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这座港城的发展脉络里,成为港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注脚。
匠心破局之笔 绘就深水底色
清晨的阳光洒满连云港港施工海域,耙吸挖泥船“浚海6”的巨舱缓缓升起,舱内满载的泥沙见证着又一段航道的加深——这是广航局中交广航局建设者的日常,也是二十载攻坚的缩影。
2012年盛夏,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H2.3标段施工正全力推进,然而,12级台风“达维”却携狂风巨浪突袭而来。
“好在我们早有准备,台风预警一发布,我们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顺利拖带所有绞吸船到避风锚地。”时任该标段项目书记的李宾宾(2011-2012年任职)回忆道,项目辅助船完成拖带任务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接到海事部门的救助指令,成功救助了一艘遇险船舶。这份“临危不乱、敢担敢救”的表现,不仅让项目团队赢得了海事部门的嘉奖,项目更凭借过硬的安全管理,荣获江苏省首批“平安工地”示范工程。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是建设国际性枢纽大港的核心生命线工程。该航道采用“人”字形布局,有效连接连云港区与徐圩港区。工程建成后,显著提升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与运营效率,进一步强化了连云港作为国际枢纽港的战略地位。
2021年,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徐圩航道H2.3标段又遇“硬骨头”——海底硬黏土与钙质结核物交织,黏土易堵塞耙管、在舱内粘结,艏吹残留大。
“这是30万吨级航道首次将疏浚土艏吹上岸,也是广航局中交广航局第一个耙吸船艏吹黏土工程。”时任项目经理陶宗恒带领团队成立专项攻关组,开展“大型耙吸船黏土艏吹施工工法”研究,提出“利用围堰合龙的空窗期,将硬质黏土直抛至纳泥区”的优化方案,创新推出“粉砂—黏土混合装舱”施工工艺,并在耙吸挖泥船“浚海1”进行工艺验证。最终,成功在华东区域实施耙吸船大规模黏土艏吹,攻克了黏土艏吹施工难题,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先后荣获江苏省“平安工地”示范工程、中交集团卓越项目部等荣誉,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广航方案”。
同心共荣之舵 擘画港航新篇
从2005年初遇时的“拓荒筑港”,到如今并肩迈向“枢纽共荣”,广航局中交广航局与连云港的二十载同行,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
在连云港港航相关单位的携手并肩中,在“技术+资源”双轮驱动的深度协作里,见证了连云港港从区域港口跃升为世界枢纽的蝶变,这段二十年的历程,为港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广航力量”。
这份协作的深度,藏在每一次技术攻关与资源互补的默契里。双方创新构建“技术+资源”协同机制,在智慧港口建设、生态航道运维、临港产业布局等领域同频共振:广航局中交广航局带着智能疏浚、生态修复的技术优势,破解港口建设的“硬骨头”,连云港港航相关单位则以精准的地质数据、科学的施工窗口期规划,为工程推进筑牢“保障网”。
现任江苏工程总项目部项目经理石磊,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六号锚地项目土质条件复杂多样,除常规淤泥、黏土外,还分布有施工难度更高的钙化土,给作业推进带来不小挑战。结合为期3个月的现场施工实践与勘察测量数据,项目区域已明确呈现“东硬西软”的差异化地质特征。针对这一情况,目前2艘挖泥船已聚焦项目东部硬质地层,采用“循环作业”模式持续推进施工。;下一步计划引入改良版“犁地器”设备,通过‘挖泥船循环施工+专用设备强化作业’“挖泥船循环施工+专用设备强化作业”的多工艺协同方式,全力保障项目按期竣工交付。”
2025年上合峰会期间,连云港中吉乌铁公联运专列首发,以连云港港为枢纽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活力迸发——这背后,既有港口能级提升的支撑,更有广航局中交广航局全链条服务能力的赋能。
黄海潮涌,始终奔涌着向前的力量;奋斗征程,永远镌刻着向上的足迹。中交广航局中交广航局疏浚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张树彬目光坚毅,语气坚定:“我们必将始终如一、毫不松懈,把打造品质工程的理念融入到连云港港建设每一环节,以满格冲劲全力以赴,推动施工朝着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稳步迈进,在深耕连云港港建设的征程上持续交出过硬的品质答卷。”
从2005年的“拓荒者”到如今的“共建者”,广航局中交广航局与连云港的下一个二十年,注定是更精彩的“蓝色传奇”。当新一天的晨光洒满港区,双方将以“同舟共济”为锚,在“海洋强国”的壮阔航程中,与连云港港继续携手,让这段跨越双十的缘分,在深蓝海域续写更多属于中国港航的篇章。(文/图 李晓敏 毛晓翀)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