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宿城:探索农文旅融合之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绿野如织,花影婆娑。走进宿迁市宿城区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仿佛踏入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孩童三两追逐嬉闹,游客成群笑语盈盈,花海随风摇曳生姿。在这里,“牛文化”与农耕记忆交相辉映,汇成独具韵味的乡村符号。
昔日低调的小村落,如今蝶变为“网红打卡地”。曾经寻常的一方田园,正在成为农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牛角村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宿城乡村振兴的坚实脚步与铿锵节奏。
政府赋能 顶层设计落子见效
宿城,位于江苏腹地,承载着全省“三农”比例最高主城区的现实格局:城镇化率虽略高于全市平均,但农村人口仍占四成,农民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八成左右。城载繁华,乡承厚重,乡村振兴于宿城,是必须答好的“必答题”。
宿城坚持把生态修复、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文旅路径。以“水韵天成·自在宿城”为旗帜,宿城走出城乡共生、产业共荣、生态共美的新路。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3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21亿元,分别增长24.8%、22.53%,为全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以“农”为本,厚植根基。王官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把科普、体验与加工结合,年收入3.5亿元,带动600人就业;大众村依托电商兴村,3898名村民中平均每4人就有1个创业主体,八成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村集体收入连续7年超百万元。
以“文”提韵,延展灵魂。旋木雕、麦秸烙画、剪纸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赛事活动与地方文化结合,朱海百万大鱼挑战赛吸引6000人参赛,不仅带火了赛事经济,还让董王高跷、苏北大鼓等非遗项目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以“旅”增收,释放潜能。朱海休闲运动小镇,从“212个散乱鱼塘”蝶变为4000余亩碧波荡漾的水上乐园,每年吸引40万人次游客,带动村集体增收200万元;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综合带动收入1.5亿元。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旅游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强劲杠杆。
由“农”起笔,以“文”点染,凭“旅”增收。在“微度假”成为消费主流的当下,宿城因地制宜、精准落子,既守住了绿色发展的底色,也赢得了城乡共生的新局。可以说,这是契合宿城实际的最优解,是一条具有弯道超车潜力的发展路径。
城乡协调共生 共建共享共同富裕
乡村,不再只是城市的“后花园”,而正在崛起为产业的“新腹地”、消费的“新热土”。
产业融合,厚植底盘。宿城跳出农业看农业,把田园变景区、农事变体验、农产变商品。西、中、南三大片区各展所长,观光、度假、体验、创意农业齐头并进,全区现代农业产值占比超过40%。非遗传承赓续文脉,赛事经济汇聚八方来客,周边消费同比增长25%。产业融合,不只是“稳住饭碗田”,更是拓展“增收田”,铺展“致富田”。
特色塑形,打造品牌。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声名鹊起,登上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朱海休闲运动小镇挺进全省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宿城以巧思善作,让寻常乡村长出独特气质;以水脉街区为纽带,把散落的美织成流动的画卷。夜幕降临,项王故里、宝龙金鹰街区灯火辉映,古黄河滨水街区生机盎然,游客不再只是过客,而是愿意在此安顿片刻,把乡村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数字赋能,提质增效。宿城抢抓新赛道,建成文创、渔文化等产业园区,入选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搭建“直播+文创”“直播+农产品”双基地,年孵化电商人才500余人;智慧农业园、沉浸式研学项目不断涌现,让“指尖技艺”化作“指尖经济”,让乡村拥有“数字大脑”。数字文旅,正在成为宿城发展的新引擎。
从“饭碗田”到“增收田”,从“记忆乡愁”到“市场红利”,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宿城以融合之力、特色之美、数字之智,把城乡共生写成了一份鲜活答卷,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注脚。
生态涵养 文化润心服务增质
乡村振兴的厚度,不在一时的繁华,而在长久的气韵。
生态涵养,守住底色之美。宿城坚持“先修生态,再谋发展”,退圩还湖、河道疏浚、增绿护岸,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散落的湖塘沟渠被串联成景,零散的田园村落融入山水之间,乡村从“点状风景”蜕变为“流动画卷”。
文化润心,点亮精神气质。宿城以“345传统文化弘扬工程”为抓手,年均开展“马陵放歌”“周末书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00余场,让文化真正走到百姓身边。12个“一镇一品”非遗品牌、4个曲艺传承基地相继落地,朱瑞故居红色研学线路让历史与当下交相辉映。文化的力量,不止于传承记忆,更在于点亮未来。
服务增质,共享幸福日常。宿城织密城乡文化网络,16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3处阅读联盟,让书香流淌进田野巷陌。“旅图驿站”“钟吾大讲堂”“声动西楚”成为城乡共享的精神坐标,全民阅读指数跃居全省前列,宿城获评“书香城市”。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在这里从口号落到日常,让游客流连忘返,让群众心有所栖。
从青山绿水的“底色”,到文脉赓续的“神采”,再到润物无声的“温度”,宿城正把乡村振兴写成一幅既能看得见山水之美、又能触摸到生活之幸的长卷。
当乡村不再只是记忆里的故园,而是现代生活的诗意栖居,宿城的探索,正诠释着农文旅融合的深意。我们见证了顶层谋划与基层创造的同频共振,也看到了久久为功、落子无悔的坚定执着。当乐园人潮涌动,花香肆意流淌,我们再次看见,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时代田园画卷,正在宿城大地上缓缓铺展。(刘根玲 张书妤)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