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江苏报道(记者 杨心怡):以大报恩塔风铃为线索,串联起丝路贸易的文明对话;连接千年秦淮,共同绘制祈愿者的愿望之河;从城砖开始,收集历史碎片,走进城市记忆……
活动现场
8月14日,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决赛现场,一场汇聚多元主体的“文化对话”精彩上演,全球青年创客通过模型讲解,勾勒出数字创意激发文化创新表达的生动图景。
2025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这场路演,为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写下生动注脚:通过跨文化、跨国界、跨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创与共享体验,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
兼容并蓄 让文化遗产更“鲜活”
作为六朝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南京最具标识性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本届赛事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主办,在延续首届“永不消失的遗产”内核下,围绕南京特有的文化内容,选取“一城·一塔·一河”作为叙事标识主体与链接点,搭建“以我为主”叙事平台,邀请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创客共同研究、共同创作,共同探索文化遗产保护。
活动现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发表视频致辞。他说:“基于去年的大赛,这种延续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展示了国际合作和青年参与,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成为一个持久的成功范例。”
路演现场
现场,31名创客青年依次分享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实践,并展示其经过半个月驻地创作完成的数字艺术装置模型。
“愿河”“流光叠影”“门语”“回声之冠”等一系列以“一城·一塔·一河”文化底蕴为内核的互动装置模型纷纷亮相,在数字创意中实现文化遗产“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
评审体验装置物理
经过中外评审团评审,最终,“丝路余声”队凭借“生铃之园”创意装置作品摘得桂冠。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彭振刚为冠军队伍颁发奖项。
颁奖现场
网格工作室、光核设计、数字盐水鸭、像素宝塔4支队伍获得最佳全球吸引力奖、最佳美学奖、最佳互动体验奖、最佳遗产叙事奖。
“丝路余声”队由来自中国的尹韶阳、杨兆,来自印度的Zai Khan以及来自阿塞拜疆的Asaf组成,尹韶阳表示:“我们的设计以消失了很久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上面的风铃为灵感,尝试去唤醒南京沉睡的记忆。”
“我们的装置核心正如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风就有记忆。”杨兆补充道。
全球青年集聚 多元主体实现“参与式共创”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包容性和开放性是南京的特色和优势。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以南京为起点,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多元叙事主体。
中外导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英博物馆等国际机构的深度参与,为大赛注入全球视野;伦敦大学学院、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及机构的学术支持,构建起跨文化的知识网络;19个国家、近700位青年创意人才主动参与,带来的创意提案成为文化遗产“活化”的新鲜力量。
路演现场
本届赛事参与主体还从“赛事内部”延伸到“社会公众”——参与式设计工作坊邀请本地市民与全球创客“破圈”对话,各行各业的本地市民为博物馆装置贡献“在地智慧”;路演现场,近百名本地师生及市民游客见证装置模型如何贴合“当代公众需求”。
“13所国际机构+超20位中外专家导师+近700位全球青年+N个公众节点”构成多元参与主体,让更多人成为文化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形成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人参与”的社会共识。
参访现场
赛事过程中,10个国家的入围创客还实地参访南京。夜探博物馆、“你好塔灯”立秋点灯仪式、苏超“第二现场”观赛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深度融入南京历史与当代生活场景,在充满活力的城市社交场景中,直观体会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联结方式,深度感知南京历史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合影
他们纷纷记录下参赛历程中的精彩瞬间,并自发通过个人社交媒体账号进行传播,跨越文化壁垒的“非语言性国际传播”便悄然发生——这种传播的能量,既来自场域内部多元主体的互动,也依托向外部社会的辐射,并通过这种参与式共创的涟漪效应实现文化跨边界传播,最终形成跨国界文化对话。
坚守文化内核 探索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路径
如何让博物馆在拥抱变革时守住文化根脉,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为载体,用创新实践诠释着这一答案。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负责人表示:“600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奇观,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它的文化记忆与价值,从未消失。这也是‘永不消失的遗产’大赛举办的初心——编织记忆,让文化遗产在时代变革中持续焕发生机。”
姜波作主题演讲
活动现场,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副理事长姜波、博物馆顾问与展览专家Lizzy Moriarty分别以《海上丝绸之路:跨海的文化交流》《连接世界的博物馆》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用全球化视野与在地性实践的双重视角,为大赛锚定了“遗产活化需兼顾国际对话与本土根脉”的核心方向。
Lizzy作主题演讲
作为全球首个博物馆领域的创客马拉松,“永不消失的遗产”大赛从2024年的首次实践,到2025年的“破圈”探索,始终在迭代中保持初心,寻找文化遗产与当代技术的最佳平衡点。
据大赛发起人介绍,相较去年,本届赛事从数字实践迈向了城市共鸣,将目光聚焦在“一城·一塔·一河”。他说:“城南长干里片区是市民和游客进入南京的首站,承载着南京人的集体记忆。这里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形成,我们希望通过‘一城一塔一河’的联动,让这些地标变为有机的文化整体,从而赋能南京城市文旅融合发展。”
赛后,基于地标“文化核心”衍生出的“创意装置”将落地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深度融入公众生活场景,服务文旅产业的繁荣,形成“创意-产品-产业-经济”的生长链,为文旅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姜波在采访中表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为国内文博界,在面向全球推广中国理念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率作用。这是遗产面向未来、面向青年的一次特别重要的实践。”
Lizzy Moriarty认为:“这场大赛具有全球意义,它为博物馆带来了年轻的创意理念,为青年们提供了一个能在博物馆场景中施展的展示平台。”
未来,“生铃之园”创意装置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正式落地亮相,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向全球青年发出邀约,共同见证一场“南京叙事-全球回响”的共振效应,让“共同的遗产”在全球共创中永不消失。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