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苏超”联赛的热潮席卷街头巷尾,点燃了全民足球的热情。2004年,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便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八年前,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的苏绣作品《仕女蹴鞠图》作为国礼被赠予国际奥委会,向世界讲述了中国蹴鞠的千年历史。这幅精美绝伦的作品蕴含着怎样的匠心独运?交汇点记者近日采访了姚建萍。
《仕女蹴鞠图》原作出自明代画家董堇(1465—1509),画面中,仕女在园林中蹴鞠,身姿窈窕、轻盈舒展,衣袂随风飘动,眉目生动传情,尽显青春灵动之美。“第一次见到这幅古画时,我就被深深震撼了。”姚建萍回忆道,“画中仕女们轻盈的身姿、专注的神情,以及蹴鞠在空中划出的优美弧线,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所以我决定要用苏绣展现这幅作品。”
但将古画转换为刺绣,绝非易事。人物绣是苏绣中最难的表现领域, “开脸”则是难上加难,“人物‘开脸’是刺绣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人物讲究的是‘神韵’,要在方寸之间体现出人物面部的立体感,往往稍有不慎就会差之千里,因此运针、用色都要做到严谨细致。”为了捕捉人物的面部的特点,特别是眼神的流转,姚建萍常常在绣绷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绣制时,姚建萍运用“融针绣”技法叠加“韵光绣”,通过苏绣“劈丝”“捻线”等绝技,让主景人物的姿态优雅、神情传神,背景虚实有度、层次分明。最为细致的部位,她更将一根丝线劈成128根,用近乎透明的丝线绣制蹴鞠的运动轨迹,在光线下若隐若现。色彩运用上,姚建萍更是选用了秋香、藕荷、鸦青等传统色系,既保留了传统古画的雅致底蕴,又以苏绣独有的丝光质感,让古画在针线间焕发新生。
2017年1月18日,苏绣《仕女蹴鞠图》成为奥林匹克博物馆的永久珍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接受礼物时赞叹道:“我们要在奥林匹克博物馆里找一个最好的地方,把这件珍贵的礼物陈列出来。”
眼下,“苏超”联赛如火如荼,当球迷们为“苏超”呐喊助威时,姚建萍的女儿姚卓正带着《仕女蹴鞠图》亮相瑞士日内瓦举行“版权在中国”主题展览,让国际友人深深领略到苏绣技艺与足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姚建萍希望,自己能用绣花针续写另一种足球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足球运动的魅力。(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王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