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法治视听赋能中国法治建设”分论坛上,“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第三批推荐剧目正式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司法部法制宣传中心推荐、江苏广播电视局精品扶持项目、南京米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40集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与《法官的荣耀》《再婚》《民警马天民》等12个项目榜上有名。该剧即将在优酷上线。
本届论坛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国家安全部办公厅、司法部法治宣传中心指导,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哔哩哔哩承办。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负责同志致辞,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哔哩哔哩2024百大UP主罗翔通过视频连线致辞。
“法治视听赋能中国法治建设分论坛”现场 供图 剧作方
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司法部法治宣传中心的负责同志和国家安全机关的代表,立足各自职能领域,围绕法治宣传的创新路径展开主旨演讲,从多个维度分享了法治视听内容创作的实践思考与创新建议,为广电视听工作者提供了权威指导。论坛围绕将法律知识嵌入微短剧、网络剧、短视频等年轻化表达形式,能够有效降低普法门槛,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展开了广泛讨论。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微短剧+”创作计划在法治传播中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网络视听普法矩阵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风向标”意义。出自江苏且为首部反映基层司法所工作、聚焦民事纠纷调解的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主创编剧张宁宁、导演米禾禾正是以其鲜活的创作实践,凸显了作品“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新语态”阐释“硬法理”,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代特征。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推荐剧目发布 供图 剧作方
看过样片的专家认为,《司法所里的故事》集故事性、时效性、公众性、专业性、趣味性于一身,在众多的网络剧中独具特色。该剧聚焦民事纠纷,题材另辟蹊径,关注老百姓的烦心事与社会热点,视角独特亲民,情节曲折跌宕,是接地气的身边故事,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反感刻板生硬的案例说教、喜好新鲜有趣故事的心理,在众多司法题材剧中独树一帜。
《司法所里的故事》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历经十多年。在与同行交流中,编剧张宁宁坦言:“早在2010年,我就开始关注司法所并采访了南京的多家司法所。在交谈中,‘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民事纠纷调解’‘三级大调解班子’等职能词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意识到,如果有更多的民众了解司法所、遇到矛盾纠纷不是冲动处理,而是向所属地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寻求司法所的帮助,那么,在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避免民事纠纷可能激化升级为刑事案件,更可以在实际案例的解决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老百姓‘知法用法’的法律意识。”
《司法所里的故事》拍摄现场 供图 剧作方
张宁宁说,作为编剧、影视工作者,她可以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把这些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民调解员的群体形象介绍给观众。希望以这部作品的传递,达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建设温暖家园,讲好老百姓的故事”的初衷。
导演米禾禾说:“如果说《司法所里的故事》还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抓住了‘服务型宗旨’,用每一桩案例普及一个法律知识,使之成为法律大讲堂,满足了受众关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和保障自身权利的心理需要。”
导演米禾禾在《司法所里的故事》拍摄现场 供图 剧作方
从导演角度讲,米禾禾虽以普通话为官方语言,但还是在剧中穿插了一些观众通俗易懂的方言、俚语、流行用语,活跃了剧情气氛。她说:“基层司法工作者是跟老百姓最为贴近的,他们天天跟老百姓打交道,运用法律知识帮助百姓调解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人是身边人,事就是身边事,基层司法工作者亲近老百姓、贴近生活,轻松的语言方式让法律条文也变得温暖生动起来。”
张宁宁创作《司法所里的故事》,足迹遍布南京市秦淮区五老村司法所、秦淮区夫子庙司法所、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司法所、江宁区麒麟司法所、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司法所、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司法所、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司法所等多家司法所,采访到大量真实生动的民事调解工作中细致、专业、智慧的工作故事,近距离地感受到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在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的原则上,灵活有效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智商和情商。
整个创作过程中,江苏省、南京市司法职能部门的领导在专业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指导,提出过许多中肯的意见,使主创人员少走了弯路。
《司法所里的故事》海报 供图 剧作方
与会专家认为,在数字化时代,法治视听正以更灵活、更接地气的方式赋能普法工作,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传播”向“互动共情”升级。网络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就是普法工作融入人间烟火味的生动体现。(文 梁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