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揽才去,从“候鸟式”迈向“扎根式”—— 江苏春招揽才“新观察”(上)
春招季到来,一轮新的城市竞速已拉开帷幕,剑指青年人才。新华日报记者关注到,一些人才需求特别旺盛的城市,正在悄然改变“打法”:进一步延伸引才触角,拓展揽才版图,抢占时机的同时,更注重发挥本地优势、聚焦产业需求,促成更加精细精准的人才对接,形成供需两旺的生动局面。
更快一步,向更大版图布局
2月份以来,由苏州市委人才办牵头开展的“校园苏州日”活动先后走进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举办专场招聘。有的招聘活动举办时,高校才刚开学。
“一般来说,春招主要是对秋招的补充,规模相对较小,但今年明显不一样,招引人才的氛围来得更早、更浓烈。”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乔明胜告诉记者,年后一上班,苏州就火速向企业征集岗位需求目录,最近他正忙着和同事们兵分多路参加各类引才活动,计划招募一批既懂集成电路、微电子专业,又有从事关键研发岗位潜力的精兵强将。
“校园苏州日”已连续开展10年,往年通常集中安排在下半年,而今年春节后立即启动。早一步的变化背后,是经济大市苏州的通盘考量。苏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告诉新华日报记者,苏州年初提出“百万人才新增计划”,即计划在3年内新增百万人才,今年目标是引留高校毕业生20万人以上。“以‘校园苏州日’为抓手,苏州各类招聘活动将从春招起步贯穿全年,持续抛出新招,掀起一轮轮引才热潮,深度对接名城名校的人才科技资源。”
采访中,多个城市不约而同提到“布局”理念。除了时间维度上的,还有空间层面上的。“今年春招季,无锡的做法是平台先行。我们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西三角布局了四大创新中心,这样的思路,其实有点像下围棋。”透过无锡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袁晓雷的思路,新华日报记者看到无锡正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抢占要点并合理落子, “我们化‘散装作战’为‘整装出征’,坚持市县一体联动、机关国企一体推动、国际国内一体运转、行政市场一体运行机制,辐射30个重点城市、100所重点高校,进一步拓展人才招揽的版图。”
这样的“打法”,让无锡走出去揽才更加得心应手。紫微宇通科技装备(无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李雅芳的感受很能说明这样的变化,“企业几乎可以当‘甩手掌柜’,只需要把精力全部用在洽谈对接上,大到岗位和院校适配度,小到展位布陈,每一个细节都会有人才部门派专人和企业对接安排。”她表示,公司目前对机械类、飞行器设计等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下一步期待能跟随无锡人才部门去海外专场揽才。
精准对接,往更深土壤扎根
3月14日,在“校园苏州日”清华专场招聘会附近的第四教学楼内,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专场对接暨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首场宣讲活动也在同步举行。“我们实验室正在研究AI芯片方向,和赛事非常契合。”教室内,认真听讲赛事规则的清华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研一学生薛以恒“摩拳擦掌”。7月底,他打算赴苏州参赛,同时深度了解苏州创业创新环境。
“传统校园招聘,往往是春秋两季,企业与学生短暂交汇,缺乏深度交流,信息匹配效率较低、供需对接不够精准,难以让人才真正‘落地’。”苏州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从去年秋招以来,“校园苏州日”进一步围绕苏州“1030”产业体系中30个细分领域,系统梳理重点高校的优势学科、王牌专业,更加注重深入到重点院系专业,加大精准对接力度,开启面对面的青年人才招引新模式。
无锡创新探索引才模式从“候鸟式”向“扎根式”转变。今年2月起,在江苏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式实体化运行的“引才联络站”正式启用,由高校学工办负责人担任站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化身“校园引才大使”,无锡重点企业人事总监组成职业指导师队伍,帮助城市和企业从过去像“候鸟”一样往返校招,向长期育才转变。通过建立联络站,无锡鼓励重点企业加入“青年工程师培养项目”,搭建“高校—城市—产业”人才输送的“快车道”。2025年内将在全国精选10所高校设立实体化“无锡市引才联络站”。
春招以来,淮安已组织开展2场城市宣介会和31场校园招聘活动,累计吸引628家次用人单位参与。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淮安进一步健全企业人才需求监测体系,系统分析企业实时需求、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流动情况,确定机电类、自动化类、化学类三大类人才和若干细分领域人才为引才主要目标,靶向对接相关学科优势突出的高校进行招聘活动,让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更高。这样的精准引才模式,让不少淮安企业尝到了“甜头”。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沈健增提前算了笔账:“2025年研发岗位招聘周期预计缩短40%,且毕业生留任率明显提升。”
“花”式圈粉,做更懂年轻人的城市
以一场场校园招聘为观察“窗口”,窥见城市引才新视角:从单纯的科技人才资源对接,向全方位的城市推介进阶。“不少Z世代年轻人在择业时先选择城市,才选择企业和岗位,城市确实需要更新理念和‘打法’。”一位资深HR坦言,和城市间的情感共鸣能使人才留存率提升,抛去产业土壤、政策条件等“光环”,谁能以贴近年轻人的思维,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人设”,谁就能更获青睐。
在“人才圈”,无锡是出了名的会“花式整活”,无论是琳琅满目的青春集市、匠心巧思的人才文创,还是紧跟潮流的“企超”联赛、“校超”联赛,在别的城市还挖空心思怎么把青年人才请到城市来看一眼的时候,他们已把包含无锡美食、非遗在内的城市“体验包”,“闪送”到学子们面前。
“无锡有‘甜都’称号,美食、文创更容易拉近和年轻人之间距离,我们尝试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碰撞出一些有意思的‘火花’。”袁晓雷举例说,去年12月,无锡市委人才办和北京大学餐饮中心共同策划的“无锡有点甜”地方美食进北大之无锡专场火热出圈,20余种无锡特色美食被端上北大餐桌,单日售出菜品超9500份。今年开春,无锡继续借“甜”出圈,将“甜”从味觉符号升维为人才生态,拿出覆盖吃穿住行的“青年优惠菜单”等。下个月,相关活动还将走进北京高校,通过“美食+文创+政策”的组合拳,吸引青年人才主动了解认识无锡。
扬州剪纸、绒花、木偶、扬派盆景、扎染、扬州清曲……在3月26日举办的2025“扬州人才校园日”活动上,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碰撞,学生们看到一个鲜活、有趣、易感知的扬州。做更懂年轻人的城市,扬州亮出全新升级的“青春留扬”系列礼包,包含在扬大学生使用青年人才“青享码”可享受“公交免费坐、景点免费游、驿站免费住”等6大类190项免费优享福利。“吸引更多年轻人深度体验扬州、选择留在扬州”,这样鲜明的信号,在今年春招中也为扬州“圈粉”不少。(新华日报 记者 林元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