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江苏冰雪经济:“冷资源”变“热产业”
2025-02-07 10:04:01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陈小雨责编:李诚

  原标题:全省已有冰雪运动场地45个,场地面积64.07万平方米……冰雪经济,“冷资源”变“热产业”

  在冰上飞驰,在雪上起舞……冰雪经济牢牢抓住冰雪资源的奇妙特性和青年群体的运动热情,让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变为“热产业”。2025年春节假期,全省多个冰雪运动场地迎来客流高峰,冰雪经济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大活力。

  2月3日下午,南通华航冰雪场,20岁的常熟游客周雪晴结束半小时的“热身学习”后,以雪道为背景举起手机自拍,她的朋友则在教练带领下又一次兴奋地脚踩双板站上雪道。“我们是高中同学,之前都没玩过滑雪,刚好大学放寒假了来体验一下。南通比较近,高铁过来只要半小时,这里的雪道还蛮适合新手‘小白’的。”周雪晴说。

  近几年,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在江苏不断升温,室内滑雪场的人气也持续攀升。2023年12月,占地5000平方米的华航冰雪场开门营业,生意一直火爆。“2025年春节假期,几乎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华航冰雪场负责人周锋一直从事体育运动培训工作,与两位合伙人一同开办这家室内冰雪场。他介绍,受益于北京冬奥会的传播效应,冰雪运动在运动大类里越来越受欢迎。“游客从三四岁到50多岁,多数来自长三角地区,高峰期正是在春节前后。”

  走进滑雪区,装备齐全的几十名滑雪“小将”从两条雪道顶端呐喊着冲下。教练林佳飞原本在新疆教滑雪,华航滑雪场营业时来到南通。“近几年南方冰雪运动推广力度很大,潜力很足,我来到这里主要负责教一些雪上滑行技巧和姿态,包括平衡控制、安全摔倒等。”他说,南方室内滑雪场温度可控、坡度平缓,对初学者很友好,加上专业指导,很容易激发大家对滑雪运动的兴趣。“一年多来,我教授的学员就有两三百人,以青少年为主。”

  曾经,由于价格高昂,冰雪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周锋表示,近几年,随着冰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滑雪运动性价比不断提高,慢慢成为大众休闲运动的热门项目。当前,华航滑雪场2.5小时滑雪门票仅需129元,还提供雪具、雪服;针对技能训练的学员,10小时的课程包教包会,费用不到3000元。

  北京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逐渐成为现实。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冰雪运动场地45个,场地面积64.07万平方米。徐州大景山滑雪场是江苏规模较大的室外滑雪场之一,拥有1条高级道、2条中级道和1条初级道。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开业仅一年,就成为长三角地区冰雪运动新地标,截至目前,接待游客30余万人,日接待游客约500人次,游客人均消费约700元。

  很多冰雪爱好者选择在室内滑雪场办年卡、请教练、购买滑雪产品;部分滑雪度假区的民宿,也新增滑雪设备租赁服务。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江苏省冰雪运动协会通过“陆地+真冰雪”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群体中普及与推广冰雪运动,同时组织裁判员、教练员、社会指导员、营养师、康复师等各类资质培训,为冰雪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人才。

  冰雪经济的发展,还推动装备制造融合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南京、无锡等地多家企业开始滑雪机器的规模化研发生产。南京市冰雪运动协会会长、南京久鼎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区域总监郭冬梅介绍,自2003年成立时,公司就以“低温冷冻”为核心业务,曾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几十块人造真冰滑冰场。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国内冰雪产业发展的大门彻底打开,也为公司带来大量业务,使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的冰雪场馆环境系统设计制造及服务企业。

  近几年,人造滑雪场成为投资热点。“2024年浙江德清银泰城建成的室内雪场,正是使用了久鼎最新的环境系统,只用了3个月便顺利开业运营。”郭冬梅说,冰雪运动受众群体呈大幅度上升态势,这非常振奋人心。但冰雪运动对场地条件和消费能力要求比较高,想要获得更广更深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作为企业本身,我们从未停止过相关设备的技术研发,旨在帮助投资者和运营端实现更恰当的投资营收比,以期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环节尽最大努力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新华日报 记者 颜颖 许愿)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