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城碧水满眼绿 览尽盐城皆是景——我市全力推进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新四军文化林
世纪大道绿道
森林之眼
瓢城绿廊
盐南垃圾分类口袋公园
聚亨路林荫大道
本版摄影:仇爱武 杨勇 张伟
近年来,盐城市坚持“守住生态就是守住未来”的发展逻辑,积极探索“让城市融入自然的家园理想”,聚力构建功能复合、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着力打造诗意人文、便捷可达的高品质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实现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突破和提升,城市绿化“维育生态质量、优化人居环境、增进百姓福祉”的多元价值充分体现,愈发彰显了城市的生态本底、人文精神和发展活力。
截至2023年10月,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850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9098公顷,绿地率达40.23%,绿化覆盖率达43.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4平方米,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95.17%。2018年作为江苏省第一批试点地区,组织开展了盐城市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结果显示:全市共统计到生物物种3308种,其中各类植物计131科979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规划引领 拓展碳汇生态空间
多维度的生态绿网不断延展。依托盐城市“一核、三带”全市域发展空间布局,依据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东廊西脉、八泾入海、四区蓄绿、多点成园”市域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盐城市持续推动城绿协同发展,让自然要素有机汇入城市,最大化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碳汇功能。南海公园、凤依湖公园、盐龙体育公园、盐南体育公园、大洋湾城市湿地公园、盐城湿地公园等一大批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与各类街旁绿地、口袋公园均衡布局,以完善的城市绿道、林荫道路和通榆河、串场河、新洋港生态廊道等滨水绿化,以及老城区微更新项目——“瓢城绿廊”的串联整合,编织构建“湿地入城、城内拥水、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城市生态绿网。同时,利用高架桥梁边侧灰色空间、城市用地退让边角、背街小巷等织补绿化,让绿色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系统性的生态保护卓有成效。立足“百河之城”生态基底,系统推进水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盐城市在加强大洋湾城市湿地保护的同时,完成盐城湿地公园原火车站铁路两侧废弃地生态修复、凤依湖公园盐碱地生态修复和贯穿全城的主河道通榆河、串场河、新洋港全流域沿岸生态修复,恢复“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良好环境。积极贯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组织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普查,推进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城市生物资源库建设。大力推进乡土适生植物保育繁殖基地建设和普及应用,推广乡土适生植物女贞、银杏、紫薇、槐树、栾树等近200个品种。
开放共享 服务绿色健康生活
公园覆盖半径迅速提升,社区生活空间便捷可达。盐城市大力推进“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规划建设,在公园类型上补短补缺,提升公园绿地均衡性、可达性、便民性。制定出台《盐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结合城市更新,释放城市存量空间,建设居民身边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实现出门5至10分钟即有一片可休憩、可交往、可健身的绿化共享空间。2021年以来,市区已建成海缘路垃圾分类公园、新都路与戴庄路节点、海河湾东侧节点等195处口袋公园。同时,进一步拓展城市绿地的维度和功能,促进生态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的有机融合,对沿河、沿路的老旧绿地实施公园化改造,让绿色共享空间向建筑、街巷、滨水多维空间延伸,进一步提升社区品质,重塑有温度的社群生活。
公园功能品质不断增强,城市活力空间意趣盎然。盐城市持续推进“乐享园林”建设,加强公园绿地服务内容拓展与提升,完善城市公园绿地游憩休闲、健身运动、文化科普、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推动公园绿地体育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全龄友好设施建设。以“公园+”营造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活力场景,依据《盐城市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实施方案》,全面推动迎宾公园、盐渎公园、中华海棠园等37个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拆围建绿拓展绿色空间”,有效利用围挡闲置用地152处,拓展城市绿色共享空间830公顷,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娱乐、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户外活动需求。大力推动公园绿地防灾避险设施建设,建成东方公园、盐龙体育公园、盐渎公园等11处防灾避险设施,让城市更具风险抵御能力和安全韧性。
绿道和林荫路逐步完善,市民体验空间自然亲近。积极落实绿道规划,推动绿道建设闭合成环成网。全市已建成市域绿道“三纵十横”格局。其中,建成区建有通榆河滨河休闲绿道、串场河人文生态绿道、蟒蛇河新洋港人文生态绿道等城市绿道153条,总长602.9公里,万人拥有绿道长度4.13公里,覆盖居住区面积3301公顷,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7.56%。严格执行行道树树种专项规划,对城市慢行步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以及公园绿地、广场等实施林荫化改造,建成林荫路289条,构建了以乡土适生落叶乔木为主,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兼顾的城市道路林荫系统。市民步行、骑行在绿道和林荫路中,得以亲近自然、拥抱自然。
传承创新 彰显人文自然特色
人文交汇的地域风貌底蕴厚重。注重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等特色资源,推动园林、景观、建筑的深度融合,分区域、分类型提出特色风貌引导,构筑复合型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例如“瓢城绿廊”以历史与现代的演绎、生态与文化的互动,找回老百姓心中的瓢城记忆。新四军文化林秉持“绿廊花间、特色鲜明的纪念主题林带”和“自然生态、乡土野趣的滨河郊野公园”理念,将红色文化情感融入景观空间。海盐历史文化风貌区对悠久的海盐历史文化进行回溯和提炼,将多元的海盐文化符号融入城市绿色景观。同时,坚持绿化、彩化、美化共融共推,促进绿化多结构、多品种、多层次发展。重点强化绿化品种的季相变化,突出乡土植物地域特色风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特色街区、特色道路景观,如开放大道的栾树、文港路的银杏、青年路的榉树、人民路的法桐等。以历史的浓厚底蕴、建筑的人文情怀、自然的四季美景,共同塑造有温度的城市特色空间。
自然生态的湿地景观特色鲜明。积极贯彻落实《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充分挖掘“东方湿地之都”生态特征和湿地文化底蕴,着力营造具有盐城地域特色的“百河之城”滨水湿地空间景观风貌,擦亮世界自然遗产这张“金名片”。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62%。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市级湿地公园3处。在2023年5月份结束的省第十二届(连云港)园博会上,盐城市营建的湿地微景观“雨水洗春”盐城园荣获本届园博会最高奖——“造园艺术奖”特等奖。2023年10月,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召开,并发布了《盐城共识》,为全球湿地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指引了新的方向。(盐阜大众报 记者 丁中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