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打造优质稻米全产业链——“金陵味稻”:好味道里助农增收
从2021年开始,南京着手开展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深入打造“金陵味稻”稻米区域公用品牌。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依托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科研育种团队,通过订单化、标准化种植优良食味水稻品种,以母子品牌直销共建的方式,不断提升全市优质稻米品质和效益。两年来,“金陵味稻”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有效带动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匠心团队保障种优粮丰
“各位基地负责人好,2023年‘南粳46’稻种购买渠道已发群里,请大家按需联系省农科院苏米研究院负责人进行购买,价格和2022年保持一致。”3月中旬开始,在“金陵味稻”母子品牌基地群里,这条信息每周都会被推送一次。接收的对象,是南京市10家“金陵味稻”核心订单基地及24家母子品牌建设主体的负责人。而提供稻种的,则是被誉为“南粳之父”的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才林。
30年前,王才林在日本留学时偶然尝到日本大米“越光”,软糯香甜的米粒口感令他念念不忘。“两个水稻品种杂交,至少要繁衍到第八代,才可能将想要的优良特性稳定下来。”自那时起,王才林便和育种团队深入田野,在海南和江苏之间不断辗转,跟进育秧、除虫、施肥等各个环节,寻找最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大米。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南粳”系列水稻在日本广岛优良食味粳稻品鉴学术研讨会上一举荣获“最优秀奖”;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南粳9108”又摘得全国“金奖大米”、全国“优质食味粳米”等荣誉称号。“南粳46”因此成为“金陵味稻”的专用品种之一,推广种植。
好的品种,还需好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每年的插秧季是王才林团队最为忙碌的时间,早晨5点出发、晚上8点回来,两组技术人员一天最多要跑全市20多个种植点,而这样的循环,在整个水稻季里要重复五六次。面对2022年罕见高温干旱天气,团队克服缺水、插秧晚等不利因素,统一规划种植和管理进程,在大旱之年种出丰产之稻。“技术团队从插秧到收获全程跟踪服务,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都有专人指导。2022年我们基地‘金陵味稻’稻谷产量超过4800吨,无论是亩产还是品质都让种植户非常满意。”南京市稻米产业联盟理事长沈爱保说。
品牌价值带动农户增收
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共有500亩村集体土地种植“金陵味稻”系列产品,依托优厚的土壤条件,2022年亩产超1100斤。
2015年,赵坝村集体收入65.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19120元,均处于全街道最低水平,还是个市级经济薄弱村。2018年,赵坝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六合区圩里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6个村民小组200多户村民的1200亩土地,进行村集体经营,开展“金陵味稻”系列产品订单种植。经过3年的积累与沉淀,赵坝村集体收入达近200万元,较2015年增长约2倍,农民人均年收入超25500元。“‘金陵味稻’为赵坝赢得了好口碑,在业内已小有名气。2022年,合作社生产的大米早早销售一空,净利润近5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叶权说。
2022年,高淳区东坝街道君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500多亩“金陵味稻”订单水稻同样迎来丰收。“平均亩产超1150斤,收成不错,而且收获之前就全部售罄。”合作社理事长汪君伟说。由于提前和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合同,收购价格1.75元/斤,比市场价高出约0.1元,合作社在整个收购季省心不少。汪君伟介绍,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以订单农业的方式,种植“金陵味稻”系列产品,双方约定水稻品种、种植面积、收购价格等,让农户们种得放心、卖得安心。“从种子选择、种植方式、田间管理到收割等都有严格标准,主管部门和南京稻米产业协会也会对基地进行评估考核,以确保品质。”汪君伟说。
渠道建设增加外溢效应
随着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市场推广工作的逐步推进,“金陵味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南京百姓餐桌上。众多社区的线下推广、主流媒体的实时聚焦、户外大屏的循环播放等多种举措,进一步提升了“金陵味稻”品牌的晓誉度。
2022年年底,在南京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秋亚”稻鸭米受到不少参观者的青睐,24.8元/斤的价格更是直接体现了它的身价。“我们种植的是‘金陵味稻’高端产品,因为特别注重管理和品质,所以我们的价格的确要高一些,但每年产出的米都可以销售一空。”“秋亚”负责人孔秋娣坦言,这都得益于近年来“金陵味稻”的品牌打造和渠道建设,大大降低了他们自身的推广成本,大米进展会、进企业、进社区,知名度逐步提高,销量明显上升,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金陵味稻’有着统一的Logo标识,现在很多人买米都冲着这个标识和包装。”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京将继续夯实种植生产的基础,以“金陵味稻”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核心牵引和强力抓手,加强良种良法、良技良机等集成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和优质稻米绿色生产配套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示范应用,发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科技引领作用,结合“稻米文化节”“农业嘉年华”等节庆活动,不断提升粮食种植亩均产出,带动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我们希望最终打造出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优质稻米全产业链,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作者 郭婷)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