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紧抓科技创新发展,擦亮“三都”金字招牌——扬州:奋力把“好地方”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运河三湾风景区 袁海冬 摄
上汽大众生产车间 扬州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袁海冬 摄
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跃升至全国城市第16位;荣获“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世界级城市名片……过去五年,扬州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民生实事、生态环境、文化引领、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六个方面,顺利完成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充分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扬州答卷。
扛起新使命,奋进新征程。未来五年,是扬州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中抢抓机遇、破局起势,推动现代化新扬州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时期。扬州市委书记张宝娟表示,扬州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省委“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要求,聚焦“三个名城”,争做“三个示范”,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扬州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模样。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打造跨江融合先行示范
2021年12月28日,扬州“双喜临门”。随着运河快速路、润扬快速路通车,扬州“五横七纵”城市快速内环全线正式通车,环内任意两点20分钟通达。同一天,宁扬城际(扬州段)开工,54个月后,南京、扬州两座城市的市民最快半小时即可相互“串门”。一“内”一“外”,勾连重塑扬州城市经济地理,从开通到开工,扬州融入长三角按下“快进键”。
扬州作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交汇点城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处于承南启北、联通东西的重要地位。过去一年,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328国道快速化改造仪征段、京沪高速改扩建、龙潭过江通道建设有序实施,北沿江高铁扬州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盐高速、仪禄高速等前期工作加紧推进。持续深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预计增长26%以上,成功举办“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专家会议、中欧国际合作(扬州)恳谈会等活动。
在区域竞合的大背景下,扬州将抢抓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动融入“小三角”、对接“大三角”协同并进。以宁镇扬一体化为牵引,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重点推进G328产业创新走廊、S353康养产业带和宁扬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联合共建。积极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发挥好五峰山过江通道作用,聚焦江都、广陵、生态科技新城毗邻区域,统筹江广融合区区域规划、空间布局、功能设施,加快建设扬州软件园一期、环球金融城三期、龙川之窗、十里外滩公园等标识性工程,加速集聚数字经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项目,探索打造跨江融合发展先行示范。
到2025年,扬州计划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85亿元,重点实施52个重大交通项目,全面构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等国家交通主干线十字交汇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格局,创成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示范城市,加快实现“9631”交通圈,即90分钟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省内所有设区市,60分钟宁镇扬主城区、主景区和主枢纽通达,扬州中心城区至县市、乡镇到高铁站30分钟到达,实现区域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
实施“533”产业科创计划,厚植宜创宜业主生态
2021年12月29日,扬州项目建设迎来“年终大考”。市主要领导班子率队赴邗江对2021年新投产的6个重大项目进行集中检阅。在邗江中学新校区,千余名师生已经搬入,看到崭新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参观人员纷纷点赞;位于蒋王CBD的笛莎互联网智慧大厦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6亿元;扬州锻压机床、伏尔坎、和天下、扬杰电子,各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订单……
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关键要靠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发展实体经济,核心在现代产业体系支撑。2021年11月29日,长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江都区,投资建设以汽车整车制造为核心、零部件为配套的汽车产业园,构建多业态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快推动扬州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扬州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5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开工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晶澳太阳能等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企业发展,创新为要。在晶澳科技扬州基地的生产线,每天发往全球的光伏组件超过46000片,面积相当于20个足球场,一天产出的电能超过10万度,如今晶澳产品已覆盖全球135个国家及地区,出货量连续多年排名全球前三;龙腾照明智慧路灯不但可以实现照明、探头监控等功能,还安装了电子屏幕、WiFi热点环境传感器、求助报警和新能源充电桩,顶部还可以为5G微基站的架设提供空间,未来还将为无人驾驶提供服务;江苏华建以5.2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特区,多年来,企业先后斩获24项鲁班奖、1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位列中国企业500强;西门子在仪征生产的电机全部转为高效智能电机产品,一年可节约9亿多度电,减少5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添劲助力。
城市发展、企业创新,留住人才最关键。拿出“黄金地块”建人才公寓是扬州对来扬人才的最好“礼遇”之一。2021年12月10日,扬州国际人才社区在该市生态科技新城揭牌,建设面积8.9万平方米,有近千套房源,在解决来扬兴业创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秉承“大人才”理念,打造人才驿站,为来扬求职面试的青年人才、高校毕业生解决求职“第一步”的住宿保障。这既是对人才工作的创新探索,更是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为此扬州提出,拿出区位最好、环境最佳的地块,每年提供不少于1万套人才公寓,让扬州成为青年人才心目中都为之向往的宜创宜业“好地方”。
“十三五”以来,扬州坚持依靠创新驱动,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打响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改组合拳,产业转型稳步升级。累计实施列省重大项目64个、市级重大项目1174个,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4家、上市公司11家。先后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全市创新生态指数列长三角41个城市第11位、全省第5位。
刚刚印发实施的《扬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提出实施“533”产业科创计划,培育壮大5个新兴产业、转型升级3个主导产业、改造提升3个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扬州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主攻点,每年梳排支持补链强链技改项目200项以上,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能源、航空、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一批标识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动能,加快构建以共建共享为特征的跨区域产业创新“联合体”,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突破2200家和3000家,在企业布局5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建300家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坚持以重大项目为主抓手,确保每年新招引市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100个以上,5年内新招引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30家,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围绕“千亿”抓进位、工业集中区围绕“百亿”创特色,加快实现超千亿元省级以上园区达到6家以上。
擦亮“三都”名片,扛起“让古运河重生”使命担当
刚出笼的蟹黄包子、裹满酱汁的干拌面条、色彩鲜艳的三色烧麦……2021年12月28日,2021中国(扬州)国际创意美食博览会暨第三届中国早茶节开幕,当天一大早,分会场扬州冶春茶社御码头店门前汇成了一条小吃街,扬州10家名店拿出名点供市民游客品鉴。
近年来,扬州不断擦亮“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金字招牌,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一起来,主动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2021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三湾公园建成开放,试运营一个月,接待游客25.3万人次,荣登2020-2021年度“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榜首。2021年7月,运河大剧院对外开放,成为展示运河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已经走过191个春秋的扬州老字号“谢馥春”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12月22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广陵分馆正式破土动工,届时古城扬州将迎来一座国字头的印刷馆,以“能听、能看、能动、能感”形式,让雕版印刷技艺活态化……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是留住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系宋代仁丰坊故址,全长700多米,呈鱼骨状排列,为全国屈指可数保存完好的唐宋“里坊制”格局的街巷。近日,“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工程”摘得2019-2020建筑设计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一等奖,成为全国示范。围绕建设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示范城市,扬州制定古城保护提升方案,实施“六个一”工程,加快小秦淮河、湾子街、南河下等重点片区整治更新,推动古城保护由点及面、连线成片,形成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活化利用的古城保护新格局。
作为运河长子,扬州将以“让古运河重生”为己任,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示范城市,坚持项目化实施、工程化推进,努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古城保护利用中走在前列、担当示范,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扬州将高水平保护运河遗产,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运河非遗文化园项目,精心打造扬子津、瓜洲等“八大片区”和邵伯、湾头等运河风情特色小镇,重点支持运河三湾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响“千年运河·水韵扬州”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光线中国电影世界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力争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华日报 记者 张晨 李源 李鑫津)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