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真正的融合要发生化学反应”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热议产教融合
9月27日,第四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在苏州开幕,作为活动之一的产教融合发展峰会同步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生态打造”和“产教融合助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两个主题,交流观点,建言献策。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是苏州新年第一会的主题,并与传统的产业创新有所区别,其建设更需要有为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的协同发力。
松江是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临港松江科技城是临港集团和松江区政府合作打造的产业园区。伴随着G60科创走廊的建设,松江科技城也迈入了发展快车道,在产业创新集群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松江科技城是一个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天然承担着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使命。”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副总经理杜玉梅说,自建设起,园区便瞄准龙头企业,先抓龙头企业集聚,再打造平台应用,集聚垂直行业领域的细分企业,同时通过组建专门的产业基金,营造产业生态。
而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桢看来,科创区的发展和几次更名,其实也和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息息相关。从刚成立时的研究生城,到高教办,再到如今的科创区,体现了从做高等教育,到综合教育体系,再到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生态完善、新兴产业发展、高端人才集聚的科教协同的创新示范区的转变,目前这里已经汇聚33家高校,十几家中科院系下的科研院所。
产业创新集群的打造过程,也是各个因素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就拿安徽天航科创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说,从事高端航空装备产业领域的研发制造,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森林说,公司不仅与上海交大等高校共建实验室,开展技术协同创新,还与不少高校开展现代学徒培训,让毕业生走出校园就能很快上手。
如何评价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成效?回国后在苏州创建亚盛医药的杨大俊,无疑很有发言权。在杨大俊看来,企业正是在苏州打造产业创新集群的历程中成长起来的,最重要的两个元素,就是创新和人才,苏州的成绩已经非常出色。但当前,生物医药产业领域还缺从事“转化”的人才,即把科研成果和专利转化成产品,转化成能够上市治病救人的药,而高教资源充沛的长三角大有可为。
事实上,产教融合既是集聚各类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助推产业创新集聚的重要力量,早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中之重。围绕“产教融合助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与会嘉宾畅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思路、成果与经验,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找准校企(地)合作路径,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多元方式上提升九城市产教融合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同济大学产教融合的历史,可以用‘传承、发展、创新’三个词来概括。”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星晖说,同济大学由德国医生创办,与医学渊源颇深,而医学最讲究“医教结合”,正是有这样的基因,同济更加注重应用与实践结合。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同济的产教融合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并围绕城市的发展,在科教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产教融合。
拥有122年建校历史的苏州大学,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也有诸多尝试。“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对于产教融合,苏大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进行产业学院的建设,以及如何更好地‘请进来、走出去’。”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孝峰表示,此外,校地合作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方面,因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才是真正的系统合作、深层次的合作。
而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看来,现在人人都在讲产教融合,但事实上,很多都没融合,甚至不是融合,例如一所学校在企业里建一个实习基地或合作研究中心,这是就传统的合作,不是融合。“真正的融合一定要发生化学反应,就是机械的整合加上化学反应才叫融合。”席酉民说,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定是形成一种生态,目前欠缺的就是产业家,即突破企业边界,形成一种产业的融合,这也就是我们正在做的生态性产业学院。(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盛峥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