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机担当“主力军”,农民挑起“金扁担”——通州区十总镇:希望的田野绘“镇”兴
乡村振兴图景
农民在蜜桃采摘园作业。 卑多敏 摄
农田里,农机来回穿梭精耕细作;天空中,无人植保机嗡嗡展翅喷药施肥。时下,走进位于南通市通州区北部的十总镇,目光所及花开四野,绿意盎然,一派繁忙景象。
十总镇以全区1/10的区域面积,整理出全区1/7的优质耕地,贡献了全区1/6的粮食产出。高标准农田建成量全区第一、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区第一、粮食商品量全区第一……踏上农业现代化新征程,十总镇起点高、起步快、底气足。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迈进,聚力建设乡村振兴样板镇。”十总镇党委书记龚志军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新要求,将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深化现代农业改革上寻求新进展,在加快农业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在希望的田野上力绘“镇”兴美景。
线上联专家,线下联麦田
全力抢农时,关键是打好粮食生产开局第一仗。
“一手抓牢疫情防控,一手抓好春耕生产,确保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十总镇副镇长陈熹介绍,该镇多措并举抓春管,通过专家把脉问诊、农机开足马力、科技护航小麦增产,夏粮丰收有保障。
“线上联专家、线下联麦田”,南通市农业农村局云平台发布技术指导措施和技术服务日历,播放专家授课视频,全天候在线解答小麦促壮稳产、防灾增产及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为促进夏粮稳产增产提供“金点子”。
“现在正是小麦拔节关键时刻,拿手机视频连线,专家在第一时间就可以一对一指导,2022年夏季小麦高产增收没问题。” 十总镇种田大户个个信心十足。
农技精准到田头,农机开足马力驰骋沃野,解放、释放了农业生产力。“全村建成高标准农田5900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现在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一应俱全,田间管理还用上了无人机,粮食烘干、仓储也有了大型设备中心。”十总镇育民村党总支书记许宏飞眼下正忙着组织人员对农机进行检修、保养,“现在6000多亩地从种到收,算上后勤只需9个人,这在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农机更给力,种地更省力,育民村是南通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精彩缩影。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十总镇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镇建成连片高标准农田9.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农业机械总投资1053.2万元,稻麦生产全程智能机械化达92.5%;全镇拥有粮食烘干中心(点)43家,农机仓库46家、粮食仓库52家。
确保夏粮丰收,强化科技支撑是关键。“目前,十总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93%以上,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巧云说,“十总镇农业已步入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阶段,农业科技成为十总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如今,十总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呈现出不少新特点:互联网铺在“田埂上”,无人机变身“新农具”,抖音直播变成“新农活”。一幅现代科技与传统田园交相映衬的斑斓画卷,正变得清晰而生动!
职业新农人,挑起“金扁担”
农业现代化既要农业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素质、能力的现代化。
十总镇加大先进实用技能培训,用好创业、咨询、服务等平台,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行动,健全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养成科技带头人、种养专家、运输大户和营销能手。
开收割机、操控无人机,南通天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孙红箭得心应手。他不仅是社长,还是一名新型职业农民。“要想种粮能增收,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技术、设施、装备是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孙红箭新的“种粮经”。
谈到合作社发展,孙红箭信心满满:“耕、种、管、收‘一条龙’,种好自己的地,合作社还腾出手来,专注向种粮户提供种苗供应、机械设备、农资供应等服务,一年下来能多赚10多万元。”
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把“粮袋子”装得更满,让“粮袋子”成色更足。截至2021年底,十总镇已有50亩以上种粮大户179户,规模经营服务面积4.1万亩,农业技术培训676人次,累计持证农业劳动力数达7045人。
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站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潮头,一个个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据介绍,十总镇建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村民自愿参股、村干部和种田能手积极参与的新型合作农场17家,土地经营规模1.2万亩,2021年,实现产值2517万元,利润312.5万元。截至目前,建有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规模经营主体278家,规模经营面积占到全镇耕地面积的84.3%。
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十总镇积极打造农业产业联盟,建成社会化服务联盟8家,为农户提供农资采购、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服务调度等全方位服务,服务面积达3.2万亩。
“除了产业联盟,2022年我们还将发起建立信息联盟和基金联盟,真正实现全覆盖、零距离、立体化联动共享,在大协同下实现大发展,更好地以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农业二次飞跃。”龚志军铿锵有力的话语令人振奋。
产业昂龙头,品牌塑优势
近年来,十总镇粮食产量连年提高,不断刷新记录。在“稳”的基础上如何更“进”一步?十总镇党委政府提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走好龙头带动之路。
5月上旬,走进二爻居圆宏万嘉智慧农业基地大棚,各类时鲜果蔬长势喜人,智能感知遥控技术,实现自动控制温室内光照、温度、水肥。基地负责人梅德州打开手机上的APP,指尖轻点,各种数据一目了然,“用上高科技,育苗、栽培、配肥、灌溉等操作环节全程自动化,种菜轻松多了。一年收获14茬1200多吨蔬菜,全年预计收入超千万。”
强龙头、建基地、树品牌、创机制,十总特色农业正在走上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之路,闯入中高端市场,销价节节攀升,带动周边农民大幅增收。
龙头带动加快形成,农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十总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育民稻米”“迎阳果蔬”“上雁虾蟹”“爱民四青”等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打造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骑岸大方柿”,提高了十总镇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如今,十总镇特色农产品拥有吸引眼球的“四张名片”:“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
“特色农业‘金钥匙’,增收致富美滋滋,幸福生活来敲门。”这段顺口溜,在十总大地已开成灿烂的向阳花。“耕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居住在美丽的‘幸福总’”——农民们的梦想,已照进现实。漫步柏树墩村,令人心旷神怡:造型别致的民居,绿树绿水环绕;清幽雅致的农民公园,鸟语花香,景色怡人;功能完备的文化广场,欢歌笑语,老少咸乐。
“龙头”高高舞起,农业农村现代化蹄疾步稳。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追求,十总镇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奏一曲新时代田园牧歌。(新华日报 李汝贤 王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