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持之以恒推动明城墙走向世界

南京日报2018-03-06 17:24:37

  推进明城墙申遗,南京一直在努力。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在京接受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某种程度上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明城墙申遗的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对明城墙保护和管理的过程,是对中国城墙不断认知、保护管理、引入国际标准的过程,这也是向全世界推介南京的过程。” 

  明城墙是南京一张很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推动这张名片走向世界,一直是南京各界人士的共同心愿。不过,与明孝陵申遗相比,明城墙的申遗过程明显要复杂、困难许多。贺云翱委员的这段话,既是对这种复杂性、艰巨性的一种解读,也可视为是对下一步申遗工作的建言:明城墙申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

  一个令人欣慰的事实是,十多年来,南京通过开展明城墙申遗,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城墙自身的研究和保护、对城墙沿线周边环境的大规模整治,让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近年来,在有效保护和整治的基础上,南京又推动明城墙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进一步让明城墙走近当代人的生活。开放也是保护,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保护。毫不夸张地说,为申遗做出的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换来了明城墙的“新生”。这段申遗的过程,意义不可小觑。 

  从最初南京明城墙单独列入申遗预备名单,到后来与外地其他3座城市的城墙“打包”列入预备名单,再到现在全国十多座城市联合加入明清城墙的申遗队伍,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15年当然不算短,但对于南京明城墙的“新生”而言却是必需的。举个简单例子,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有关规定,申报项目(城墙)两边15米内不得有建筑物,50米内不能有高于城墙的建筑,周边环境要协调。在南京老城区,光是跨过这道“及格线”,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更不要说全面达标、高标准保护。

  笔者曾接触过不少为明城墙保护和申遗而不懈努力的人士,其中有党政官员,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市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心中都有一种明晰的“城墙情结”,不少人视之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多年来为此做了大量义务劳动和无私奉献。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这份共同热爱,推动着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不断趋向深入,也让这张城市名片的知名度越来越大、美誉度越来越高。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这个队伍还会进一步扩大,力量还会进一步增强。 

  多一分“过程意识”,就多一分行动自觉。当年,明城墙的修筑耗费了整整27年时间,前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世界最长的古城墙,也留下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之又严的监管制度。今天,把这张城市名片保护好、利用好,是南京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推动明城墙申遗正是履行这份责任的一部分。申遗不是目的,而是一个抓手、一个杠杆,申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保护和利用,让南京明城墙能够抵御岁月的雨打风吹,成为这座城市历史发展、文化传承的物化见证。为此做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城市深沉的文化自信、强韧的文化自觉。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