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把握“四千四万”精神的变与不变

新华日报2018-02-01 09:51:21

  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刚刚闭幕的江苏省两会上,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成为热议焦点。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江苏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更在于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迸发出来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张家港、江阴、武进、扬中等地人员面对原材料与市场两头在外、科技人才普遍短缺的情况,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矢志发展“供销员经济”,引进“星期天工程师”,不找“市长”找“市场”,实现了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创造了独特的“苏南模式”,所孕育的著名“四千四万”精神,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光荏苒。从“四千四万”到新“四千四万”,变化的远不止字面表述内容,更涵盖其他很多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剧增,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还是短缺经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现在,我国经济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时常出现,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如,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海外人才“回流潮”涌动,人才短缺状况大为改观。各方面情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就江苏而言,过去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级台阶,2017年达到8.59万亿元,经济实力大为提升。改革开放之初的江苏,乡镇企业、传统工业、出口加工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台柱子”;而如今,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0.3%,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高到42.7%和31%,产业结构更轻、更优,智慧化建设持续推进。过去,江苏人才短缺,不得不求助于“星期天工程师”;现在,江苏仅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就有近200万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大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这些变化鲜明地昭示人们,必须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姿态、新的精神去面对变化着的世界。而这,正是提倡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意义所在、关键所在。

  不管是“四千四万”,还是新“四千四万”,两者的重要内核不变,那就是坚持创新、创业、创优的企业家精神,是面对挑战迎难而上主动担当的企业家责任,是发展之后回报社会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奉献。不管是在改革之初还是新时代,这种内核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如既往。尽管发展的环境变了,应对变化需要与时俱进,但发展之“道”不变。只有不忘初心,牢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永立不败之地。这,就是应该把握的“变”与“不变”。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