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城市“生命管线” 通向更美生活

新华日报2018-01-12 10:43:31

  原标题:苏州规划到2030年建设约193公里综合管廊 城市“生命管线”通向更美生活

  苏州市城北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看似一处普通的施工工地,但从专用通道往下走,就会发现里面大有乾坤。整个地下空间被分割成了若干个舱室,分门别类为电力、通信、给水、污水、有线电视、天然气、热力、军用、预留中水等9类管线配好了管道。每个舱室更像一条隧道,由于各类管线沿着隧道壁安置,仍有足够空间可以通人甚至小型车。

  城北路管廊项目是苏州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的建设项目之一。2015年4月,苏州市在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会上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市承诺用3年时间建设包括城北路在内的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总长度约34公里。

  “虽然管廊埋在地下‘看不见’,但它对民生的改善实实在在‘摸得着’。”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副所长杨洪凯告诉记者,作为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有助于补齐当前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今后线路遇到故障,无需像以前那样开挖马路影响交通,像现在这样直接入内就行。”杨洪凯补充到。

  作为全国试点工作,苏州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先行先试。为此,苏州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地下综合管廊工作领导小组,市各部委办局、各区政府、各管线单位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又在市容市政管理局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市级层面的联席会议制度,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层对接的协调机制形成。

  制度规范也要同步跟上。去年6月,《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对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线入廊、有偿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为保证综合管廊安全、有序、高效运行,主管部门还制定了《苏州市综合管廊运营维护监管办法》和《关于加强苏州市区地下管线入廊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

  管廊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探索让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管理科副科长徐健印象深刻。城北路管廊过元和塘工程,由于该段线位上有许多需要拆迁的建筑物、障碍物,道路交通疏解压力大,各类管线分布复杂,经专家们反复研讨,将原来的明挖方案调整为矩形顶管方案。实际施工中,顶管截面尺寸为9.1米×5.5米,总顶进长度达233.6米,创造了国内现有同类型长距离大截面的矩形顶管之最,被业界称为“中国第一顶”。

  管廊建成,紧接着就是管线“入住”以及后续监管。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已收官,目前桑田岛项目在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其余的城北路、澄阳路、太湖新城启动区和太湖新城二期四个项目廊体已基本建成,进入管线入廊阶段。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运维的要求,这些管廊项目要配建监控中心,实现管廊运营统一管理、管线运营实时监控,各专业管线单位按照专业分工负责专业维护,又服从统一调度管理,确保“生命管线”安全运行。

  在桑田岛综合管廊监控中心,维护人员密切关注着大屏幕上廊体和“生命管线”的运行状态。该中心弱电工程师钱尼信介绍,桑田岛综合管廊内设有监控系统、机电系统、消防系统等,其中监控系统主要功能是视频监控、防入侵、应急通话调度和环境监测;消防系统可实现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控制和气溶胶灭火等,机电系统则负责配电、照明、通风、排水等。“一旦管廊出现异常,监控中心就能及时发现。”

  实践过程中,苏州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形成了不少可复制推广的经验。目前,苏州管廊公司技术团队已成功申报市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工程建设指南1项、省级工程建设行业标准1项,并获得国家专利2项。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综合监控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有效推动了智慧化平台在管廊项目上的设计与应用工作;“江苏省综合管廊工程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项目弥补了目前国内矩形顶管技术标准领域的空白。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苏州城市发展朝向“强富美高”蓝图迈进,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洪流中不可或缺的实事项目。除了五个试点项目,苏州市高新区纵二路、吴江区软件园以及太湖新城天鹅荡路、济之街、竹山路的综合管廊都在建设过程当中。展望未来,到2030年,苏州市市区将规划建设约193公里综合管廊,届时苏州市的综合管廊将成系统、成规模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城市环境面貌将更上一个新台阶。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