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从住宅入手解决农村新社区“空心化”

国际在线2017-11-03 19:01:32

  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消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拥堵化和农村新社区空心化这一对矛盾日益趋于白热化,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解决这一矛盾做出积极的努力。”近日,在被问及调研初衷时,《大城市周边农村新社区“二次空心化”问题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作者、南京工业大学2014级城乡规划专业王旭飞如是说道。

  “空心化”与“二次空次化”是农村发展的阵痛

  传统农村“空心化”广义上是指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地跨地区流动渐趋活跃后,造成的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狭义“空心化”是指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房屋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变。“二次空心化”是指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建新不拆旧”或由于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等因素导致新社区农民上了楼却留不下来的情况,出现的新一轮“空心化”现象。

  2017年初,南工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王旭飞、李玮华、陈梦石和魏云等8名同学利用课余及周末时间,先后走访了江北新区桥林、星甸、汤泉和永宁4个街道的14个农村新社区,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4份,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最终形成调研报告。“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发现新农村二次空心化表现为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心化、土地空心化和住宅空心化等显著特征。”李玮华介绍说。

  据调查,人口空心化具体表现在老龄化严重的年龄结构、普遍存在的人口外流、社交网络断裂的邻里沟通等方面。“丈夫每年也就节假日回来住几天,因为周边实在没有太多的厂可以打工,所以还是去了远一点的地方,自己在这开了个小店,每个月多少再给家里添点钱。”张云小区的一位32岁的小店店主介绍说。“原来的村子呀,大家白天一起种田,晚上在院子里搭个桌子,一起吃吃晚饭、聊聊天,现在上了楼都不亲近了。”傅云小区一位独自晒太阳的奶奶说道。

  “二次空心化”的主导因素是住宅空心化

  “二次空心化原因不一而足,但随着新社区建设,村民就业方式日趋多元,除却42%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外,仍有40%的人村民从事第一产业。”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陈梦石介绍说。

  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家庭的居住模式已经由以往的大家庭集中居住向核心家庭分散居住转变,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的小型化家庭成为主导结构形式。这种演变直接导致住房需求套数增加,但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与农村就业机会减少的双重影响下,家庭举家外出打工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小型家庭的住房常年空置成为常见现象,推动了农村新社区“二次空心化”现象的产生。

  “住宅空心化已经从平面空心化转变为垂直空心化,体现为多层住宅中部分套间的空置,这无法从卫星图上清晰判断只能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魏云介绍说,“住宅空心化表现为:新社区住宅:‘一户多房’,空置严重;房屋市场:灰色交易,市场冷落;基础设施:学校、医院有配套有待提升;地域空间:民风、民俗等特色逐渐消逝。”

  考虑村民实际需求是解决“二次空心化”的不二法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空心化’呈现出资源重复浪费、产业非农化滞后、乡土意象消逝、传统文脉断裂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南京江北新区样本农村新社区‘空心化’,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应对之策。”王旭飞介绍说。

  调研团队认为,不同建设年代的新社区宜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比如,以永宁生态小区为代表的城镇地区农村新社区为例,该区农民已完成非农化转变,基本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对于这一类农村新社区不必刻意降低农村新社区土地“空心化”程度,仅需在增加社区周边企业数量,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提升交通便捷度等方面做文章;对于类似星甸镇西山南苑这样异地搬迁的城郊新社区,必须因人而异缓解土地“空心化”问题。对土地依赖性不强的农民引导其适应城镇生活,转而从事二三产业;对于以土地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帮助他们进入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效益。

  “解决社区‘二次空心化’,调研团队认为考虑村民根本需求是关键。”陈梦石说道。针对江北新区农村新社区“空心化”问题,调研团队的同学们认为:首先,可以改革完善住房补偿制度,借鉴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未来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住房补偿制度的形式应该由一元走向多元,并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提高保障额度与力度;其次,实行土地流转,改变原有土地生产、使用、分配方式,使农民能真正从其中获益;再次,积极推进农村住宅确权,规范农村住宅交易市场,保障农村村民住房产权,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制定全国性的政策来进行指导,“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类似张云小区的应该完善相关房产手续,促进农村新社区流入市场。

  王旭飞补充说:“在规划时要考虑到村民农具和粮食存储、耕作便捷等这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特殊问题。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了解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愿景,才能制定出最适合农民的规划。” (供稿 南京工业大学 杨芳 编辑 刘洋)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