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做公益不只是捐钱

南京日报2017-09-04 16:01:15

  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实施满一周年。据慈善中国平台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慈善组织总数为1884个,其中基金会占88%,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占12%。有业内人士指出,慈善组织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尤其是慈善与公益的概念,需要理清理顺。

  长期以来,很多公众甚至从业人员,都认为慈善和公益是一码事,导致很多社会事务混杂在一起,产生疑问和纷争。例如上周在朋友圈刷屏的“一元购画”活动,虽然短短几天内筹款1500万元,但同时也惹来不少质疑,针对营销炒作、善款去向等,让这次现象级的公益活动有了些许瑕疵。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孩子能分到钱吗?”而从主办方的回应看,善款主要用途是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开展,在某些网友的理解中就是“钱用来发展机构,而不是直接资助孩子”,这让他们无法接受,感觉到“被骗了”。

  网友之所以产生这种心态,除了对公益慈善机构缺乏信任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公益即慈善——献爱心就是捐款,接受救助就是收钱。且不提这种理解的片面性,在概念和定义上,公益和慈善虽然都基于博爱精神和利他主义,但本质上是不同维度的社会行为。公益顾名思义,维护的是公共利益,其目标主体通常不是特定的个体,而是某个群体甚至全社会、全体生物;而慈善一般满足的是个体利益,救助对象是具体的人或团体。公益和慈善两种行为是相关的,可以互相转化,有所重叠,但不可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看到路边的乞丐,给了他几块钱,这是慈善;而如果他看到了乞丐背后的社会问题,创立一个组织关爱无家可归者,帮助他们学习技能,摆脱贫困,重新找到生活方向,这是公益。通俗理解,慈善更多是施予,公益强调的则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系统性解决社会问题。

  厘清了慈善和公益的概念,再回头看此次“一元购画”活动,显然更应被划入公益的范畴。被救助者需要的并不是钱,而是实现自我价值;主办方的宗旨也不是帮助哪个人脱贫,而是为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者谋求福祉。部分网友一直纠结“孩子能否分到钱”,是因为长期以来的误解和偏见。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成熟的体现。“公益就是捐钱”的陈旧思维,已经成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理应摒弃革新。

  惯常语境下,慈善组织应该包含在公益组织的范畴内。在已经注册的1884个慈善组织中,哪些是慈善组织,哪些又是公益组织?其实分界线很模糊,没人能说得清楚,但至少要明白两者在定义上的区别,否则容易迷失方向,产生误导。

  有位公益组织负责人说过,慈善关注现在,公益关注未来;慈善可以一个人完成,公益需要更多人加入。更新理念,达成共识,社会各界才能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前行,营造一个更美好、更温暖的世界。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