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来茂德:企业驻校新模式 促研药技术开花结果

新华网2017-07-06 19:54:59

  政府搭台,唱响产学研的“科技联姻”,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旨在促进各行各业的技术孵化。在制药业,一种新药成为产品,则需要三个“十”的支撑:筛选十万个结构、投入十亿元的经费、研发十年以上的时间——学科转化为成果,只是新药研发的起点。

  “药大作为一所行业性大学,在产学研转化方面致力于探索一条以技术实力说话、与企业连接紧密的高效道路。”7月4日,作为对接会受邀嘉宾,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德国科学学院院士来茂德分享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药大创新经验”和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之道。

   创新“校企合作”,推动成果转化

  在中国药科大学南京江宁校区,数百米之外,便清晰可见“Hr”标识,这是药大与中国最具创新力药企十强榜首——恒瑞医药在校内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

  在全国,这是把“企业实验室”开进高校的首例:由药大提供场地、研发所需的配套条件,企业自主管理,师生可以进入实验室工作,共享校企各自规定的优惠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双方按贡献大小分配。

  企业对新药产品市场的需求很敏感,药大则有新药创制的厚实基础,有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将这样的各具所长紧密联合,可以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还能共享学校的其他科技资源,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另一方面,药大可以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新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瓶颈。

  “虽然环境、政策一定会影响到成果转化,但‘是金子一定会发光’,我们努力创新促成转化,要做的正是把能服务于百姓的产品留下来,发扬光大。”来茂德表示。

  在“企业驻校”的模式下,药大楼凤昌教授与康缘药业合作研发的银杏内酯注射液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银杏酸的毒性问题,这种用于临床防治缺血性脑梗死的药物,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得率很高。它的生产上市为中国近3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近年来,中国药科大学还为全国500余家企业的1650余项新药和新制剂提供了关键支撑服务,成果主要转化给省内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

  强转化,还需用好“人”

  强转化,还需用好“人”。来茂德认为,提高科研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激发主观能动性,是科研转化的关键动力。

  企业研发基地驻校,对于药大师生来说更具有提升意义:他们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医药产业需求及技术需求,便捷地承担项目,投入到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如今,行业龙头企业恒瑞医药、医药百强圣和药业等投资近亿元在中国药科大学校园内建立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吸引药大高水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纷纷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工作。企业和药大科研人员实行独创的“双聘制”:直接打破人才单位壁垒,互聘互任,以“流动不调动”的方式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能力所长,科研人员流动期间所在单位的基本工资保持不变,绩效工资由临时聘用单位支付。

  “药大的学生‘好用’”——这是业界对药大毕业生的普遍评价。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药大将对学生的培养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来茂德介绍,学校首先重视化学、生物和医学基础的理论培养,“研究型”人才走出校门后,可以投身于研发机构、高校教育。另外,学校也提供硬件设备,加强学生“认识药”与“做药”的能力,包括医学博物馆、中药植物园、学校GMP实训中心和模拟药房。

  “一切创新的基础都在于实践”,来茂德这样总结。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越来越关注,药学一直被称为“朝阳”学科,创制新药一直是业内的追求。“大院大所对接会的召开,将促进医药领域的成果转化。”来茂德希望,在本届对接会中,可以充分促进知识流动、推动新技术的开花结果,为建设江苏一流的新药创制产业链添砖加瓦,造福人类健康。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