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年600万人次奔赴,只为一睹牛首山风采——十年淬砺,回首已然顶流

“牛首烟岚”的雅韵依旧,佛顶宫的鎏金穹顶已掩映十载春秋。回首2015年,景区从60米深的矿坑遗址中破茧新生,在金陵南郊的文脉沃土上,开启了与城市同呼吸、共生长的旅程。
十年淬砺,这座曾见证晋代“天阙”定名、岳飞抗金、郑和归葬的千年名山,如今已跃升为现象级地标:近两年年均客流量超600万人次、蝉联全省收费景区第二,这个国庆假期成为省内唯一进入美团热榜前十的景区,抖音等热门平台曝光量比肩迪士尼、环球影城……人们跨越山海而来,只为一睹顶流风采。
看见一座山的涅槃
牛首山风光秀美,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独占其三。如今的牛首山,不仅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能工巧匠的杰出作品。10月26日,佛顶宫多功能厅里高朋满座,现场签约的由社会资本主导投资的德基艺术博物馆山海奇幻园项目,以大地艺术市集为生态基底,融合博物馆、美术馆、沉浸式演艺、特色文创市集、品牌酒店与商业配套等多元业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将《山海经》《金陵图》等传统文化IP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国内标志性文旅新地标。
面向全球征集的“牛首十景”也同步官宣:佛顶圣境、桃溪芳浔、唐风回雪……这些诗情画意的景色背后,其实藏着一场重生传奇。
“谁能想到,如今佛顶宫的莲花座下,曾是深达66米的‘工业伤口’。”景区文化传播使者扈纯婕的话语里饱含时光的重量。上世纪绵延数十年的矿产开采,将牛首山西峰啃噬成裸露的荒山“锈地”。2011年秋,一场“以山为纸,以绿为墨”的修复工程启动。历经四年寒暑,曾经的矿壁上生长出32种原生植物,绝迹多年的野兔、山雀重返林间。“金陵四十八景”牛首烟岚的重现、“春牛首”的回归,让人们获得了风景与人文的双重滋养。
矿坑修复的同时,一座融合天地禅意的建筑也在山腹间生长。佛顶宫这座“悬浮于矿坑之上的奇迹”,在2017年一举摘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与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双料桂冠,评审专家盛赞其“实现了工业遗址、自然山水与文化的完美共生”。
建设的脚步不断迈进。2021年,完美复刻六朝风雅的金陵小城开门迎客,场景化叙事让千年文脉可感可触;2023年底,依山而建的希尔顿酒店投入运营,不仅是景区的重要配套,更是区域的文旅新地标……
十年间,一座山完成涅槃,长三角文旅版图在南京城郊画下重要一笔。
看见一群人的匠心
“一座牛首山,半部金陵史”,山间恢弘的建筑群里还有着更动人的风景——一群人对文化塑造的坚持与创新,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牛首山踏春”的古老习俗,有了新的演绎。“春牛首·荟金陵”非遗传承季的花海里,身着马面裙的游客体验着“簪花”技艺,成为活化非遗的生动切片。“牛首十二讲堂”推出3年多,已举办30余场活动,成为知名文化IP,各路名家先后登台,将江南文脉娓娓道来。
2024年启幕的“敦煌不再遥远——从莫高窟到牛首山”数字艺术展,将1∶1复刻的莫高窟壁画“搬”入佛顶宫,实现“丝路遗韵”与“金陵风韵”的千年相遇。
新的行动已经开始。开园十年之际,牛首山以“合十共生·牛首万象”为核心主题,推出了秋季系列活动,将通过“跨界研讨、主题发布、海外传播、艺术展览、文化客厅”五大维度,继续擦亮“人文牛首”品牌。
“文化灵魂甚是彰显。”做客“牛首十二讲堂”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钱文忠对于牛首山在文化塑造、传承方面的努力给出高度评价。
“人文牛首”能细细品味,还能“打包回家”。目前,景区在售的文创产品约6000款,并且还在持续更新迭代。一个小小的冰箱贴或钥匙扣,就已进化出裸眼AR、树脂浮雕等多种形态。“藻”安·金陵——牛首山福藻到首饰套装更是拿下国家级文创金奖。上半年,园区文创板块营收同比再增长11.5%。
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到跨界展览的文化输出,从新奇文创的活力注入到数字技术的场景赋能,牛首山的文化塑造从未停步。“牛首山应该成为文化传承、展示、体验的标杆地和全景式展示地。”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游览后对景区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匠心体现在以文塑旅的热度上,也浸润在精心服务的温度里。“等车的地方有喷雾降温,母婴室里还有温奶器,真是想得太周到了。”国庆假期,来自上海的游客吕艺带着2岁的女儿深度游览了牛首山,对景区服务赞不绝口。“想得周到”的“数智牛首”数字化平台,通过特效制作、场景建模、元知识图谱等方式,形成了科技感十足、沉浸体验感浓厚、文化特色鲜明的多个应用场景,让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还有“牛小禅”,这位诞生不久的“AI伴游”,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需求,能精准解答游客各类问题,还能帮助定制个性化旅游线路,全流程智能交互服务,让游客省心省力。
这些温暖的瞬间如同佛顶宫的光影,点亮了每一次奔赴。
看见一片景的升腾
一座名山,但不仅是一座名山。
十年间,牛首山已成长为一股助推区域发展的澎湃力量,顶流效应正持续辐射开来。
2025年国庆假期,超30万人次游览牛首山,汹涌人潮每天都在考验着景区的承载能力上限。线上声量同样惊人,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小红书笔记超10万篇,“牛首山拍照”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密码。
更深刻的变化藏在数据背后:外地游客占比超90%,不少人为此在南京多停留一天,让“流量”真正变为“留量”。一股股热度带动着区域发展,2024年江宁区跃居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前十,“到南京,总要来一趟牛首山”成为越来越多南京游客的共识,“一座山带火一座城”有了具象呈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分中心副主任宋峰认为,“牛首山的成功,在于它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精准捕捉了时代需求。”
简单一句话,道出了牛首山十年蝶变的成功秘诀——看见山的历史,所以懂得保护;看见人的需求,所以精于服务;看见时代方向,所以勇于创新。
在刚刚结束的牛首山秋季活动发布会上,牛首山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强强联合,将在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智慧文旅场景创新、艺术研究与展览合作、文化品牌活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发布会现场还启动了“牛首万象”海外传播计划。未来将通过“中华文化+交互体验+国际互动”的创新模式,开展多维度海外传播,推动牛首山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走向全球视野。
站在十年节点,牛首山的发展蓝图已铺展向远方,致力于打造成为产业形态丰富、发展活力迸发、辐射效应明显的文旅综合板块,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高地、彰显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让牛首山绽放更多未见风景,为历史文化名城打开更大想象空间,以文化旅游业这一新增长极促进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光阴,一座山从“工业伤口”蜕变为文化高地,从一峰竞秀成长为群景争辉。当更多人的脚步与千年文脉在此相遇,“牛首烟岚”便不再只是目之所及,更多惊喜正在这山水间生长。(新华日报 记者 季铖)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