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34届中国厨师节暨2025中国厨艺与餐饮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
活动现场(苏州江南美食文化基金会供图)
作为商务部2025“中华美食荟”系列餐饮促消费活动之一,本次盛会由中国烹饪协会和苏州江南美食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办,苏州市烹饪协会和星河中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江苏省烹饪协会、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支持。本届中国厨师节以“匠传百味,健康筑航,创新厨道,新韵苏香”为主题,首次与世界厨师联合会亚洲区主席会议同期同城举办,创下中国餐饮活动参与国家数量、参会规格的新纪录,展现中国餐饮日益提升的国际影响力。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在致辞中指出,本届中国厨师节创新设置大师现场竞技、智能机器展示、地方美食体验等板块,参与活动的国家数量和人数规模再创新高。苏州市政府出台了餐饮文化振兴计划,与中国烹饪协会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加快餐饮业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2025年力争餐饮营业额突破千亿。本次盛会旨在把世界美食带到苏州、把苏州美食推向世界,让苏州成为更有滋味、更具活力的世界美食之都。
活动现场(苏州江南美食文化基金会供图)
作为亚洲餐饮界极具影响力的高端交流平台,世界厨师联合会亚洲区主席会议已于10月16日首度落地中国,与厨师节同城同期举办,为中国餐饮业搭建了与国际同行深度对话的高端平台。
重点论坛聚焦前沿 构建完整产业生态
厨师节期间,组委会安排了多场交流论坛,从现实出发展望未来趋势,为从业者提供多维度产业思考。
活动现场(苏州江南美食文化基金会供图)
其中,“2025中国餐饮连锁加盟发展论坛”探讨品牌餐饮连锁加盟话题,分享穿越周期的连锁经营之道。“中餐出海——餐饮业国际市场战略发展论坛”邀请政府代表、行业专家、国际嘉宾共同探讨中餐全球化新路径,从政策支持、文化适应、本地化经营、品牌建设等多维度为中餐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实践指导。“2025餐饮供应链新品甄选对接会”则旨在搭建供应商与餐饮企业的直连平台。“2025名人堂师徒传承鉴证盛典”力争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发扬师徒传承美德。
七大赛事同台竞技 展现行业多元风采
赛事板块共设七项专业比赛,涵盖中餐、西餐、智能科技等多个领域,整体规模与规格超越往届。其中“2025中餐厨艺世界锦标赛”和“2025西餐烹饪技能大赛”已获得世界厨师联合会官方认证,获奖选手将获国际认可,为赛事增添了更多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
“2025中餐厨艺世界锦标赛”作为全球唯一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世界厨师联合会认证、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中餐国际专业赛事,吸引了来自中国近30个省市、全球10个国家的70个品牌中餐企业和30多家大型企业机关食堂组队参赛。100多名行政总厨带队同台竞技,现场呈现超过2000道经典菜品。
“2025西餐烹饪技能大赛”由38家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共同参赛,每队呈现7道西式菜肴。另有百余款巧克力、糖艺与烘焙专业产品参与展评。选手们的个性化创意与艺术化表达,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技艺的盛宴。
“2025全国金厨菜品展示交流邀请赛”是中国厨师节的核心专业赛事之一,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准、大视野的全国性厨师交流平台。本届赛事由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冠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烹饪精英,呈现一场匠心与创意交融的美食展示。
“2025智能机器人烹饪大赛”是本届盛会的创新亮点。20余款最新烹饪机器人集结待命,翻炒臂、投料仓、AI视觉探针同场竞技,在智能化应用性、辅助操作性、出品稳定性等四大维度一决高下。比赛覆盖中厨、快餐、夜宵等全场景菜单,实现标准化出品。观众可零距离观看机器人大厨,品尝零误差的星级味道。这一赛事全方位展示科技在食材处理、烹饪制作、流程优化等环节的应用前景,不仅激发行业对智能化转型的探索热情,更能推动餐饮行业从“传统手工驱动”向“科技+手艺融合驱动”升级,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牵引。
专业展示规模空前 促进食旅高效融合
2025中国厨艺与餐饮博览会以4万平方米展区为核心,汇聚全球近千家优质企业,展品涵盖食材、调味品、餐厨设备、酒水饮料等全产业链核心领域。雀巢、恒兴食品、李锦记、京东、美团等行业龙头齐聚,带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货品与专属优惠,为供应商与全球餐饮买家搭建高效直采通道。
本届厨师节预计吸引超10万专业观众参与,从消费拉动、标准构建、国际交流、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等方面,为中餐行业注入发展动能。(来源:苏州江南美食文化基金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