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激活财政新动能!1—7月江苏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
2025-08-28 09:47:35来源:交汇点新闻编辑:李诚责编:李诚

  2025年1—7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801.39亿元,同比增长1.5%;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43.65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年初预算54%,较2024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

  2025年以来,江苏财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全面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为全省更好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提供坚实支撑。

  加大统筹力度,优先保障重点领域支出

  1—7月,江苏持续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通过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整合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等举措,将有限财力向重点领域倾斜,以科学高效的财政管理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1—7月,民生支出完成6499.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9%,教育、社保、卫生、住房保障等重点领域分别增长5.5%、6.8%、12.5%和5.2%。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拉动作用。下达省以上交通运输领域专项资金283亿元,支持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整治工程、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等项目建设。下达省以上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补助资金102.45亿元,重点支持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及时足额下达2025年度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支持经费,以“高能级”平台激发创新“裂变”;统筹安排超20亿元资金支持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力提升、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等产业科技创新领域工作,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助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落实江苏省“稳外贸稳就业12条”举措,统筹安排资金帮扶相关外贸企业减压纾困。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和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全面落实稳岗返还、担保贷款、就业补贴、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1—7月,全省共减收失业保险费100.32亿元,助力企业减轻运营成本。

  全面落实“两新”政策。2025年,江苏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资金111亿元,支持项目292个;已下达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179.5亿元。

  加力推出新政,多维度激发市场活力

  2025年以来,省财政积极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持续优化政策供给与服务效能,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财政动力。

  系统推进财金联动。截至2025年7月底,省财政累计拨付贴息资金9.06亿元,引导合作银行向4370个企业(项目)发放各类贷款1132亿元。1—7月省普惠基金引导合作银行新投放政银合作产品规模1894亿元,惠及3.85万家中小微经营主体,贷款平均利率仅2.95%;江苏省和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新增合作规模1057.48亿元,居全国第一,支持3.46万家中小微经营主体。

  出台拉动消费新政。会同省文旅厅、省体育局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的若干举措》实施细则,下达第一批奖补资金1176万元,对符合奖补条件的25个体育赛事、演唱会等文体旅联动项目给予奖补,引导经营主体优化消费服务供给。“苏新消费·苏彩焕新”(彩票助力消费品以旧换新)共发放体彩、福彩兑换券43.04万张,对应消费10.76万笔、消费金额4.79亿元,惠及消费者超10万人次。全年将发放彩票兑换券1800万元助力促消费扩内需。

  成立国金投资集团。省财政牵头组建的省国金投资集团正式挂牌运行,充分发挥其“五大平台”作用,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金融企业股权投资,更好丰富了省级金融业态,有效夯实了省级财力基础。

  加力推动免申直达。制定《江苏省惠企财政资金直达快享实施方案》,明确省级财政惠企利民资金“免申直达”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现政策免予申报、资金快速直达。省财政厅会同省数据局打造直达快享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找企、应享尽享、免申即享”技术支撑,目前扬州市等5个设区市已接入平台。

  加强科学管理,实现治理能力新突破

  2025年以来,省财政紧抓财政部科学管理试点机遇,制定全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提升财政管理质效,完善财税协同机制。

  此外,在监督层面,省财政加快推进《江苏省财会监督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探索与巡视巡察、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等其他各类监督形式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机制。

  省财政厅负责人表示,将全方位推进科学管理体系构建。一方面,在预算编制环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结合项目实际需求与绩效目标精细核定资金额度,提高资源配置精准度;另一方面,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完善财政信息化平台,实现对财政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测与深度分析,精准洞察经济运行态势和资金使用效能。同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将绩效理念贯穿财政工作全流程。

  “省财政将加力提效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财政‘主动性’应对各项‘不确定性’,以财政运行的‘稳’、财政改革的‘进’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有力保障。”该负责人说。(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杨民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