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梅香e韵”非遗传承实践团先后赴南京市甘熙宅第严凤英故居、浦口区同心社区及安徽宿州灵璧县黄梅戏剧团,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开展学习调研、志愿宣讲与人物访谈,以青春之力助推非遗传承,在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书写青年担当。
南京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
实践团首站走进南京市甘熙宅第,学习走访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故居遗址。在戏曲展厅团队成员吉奕翰、黄盛一、张金薄担任讲解员,向参观群众系统介绍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切身感受严凤英“以命守艺”的执着精神,感受黄梅戏从乡音俚曲走向国家舞台的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认同。
学习走访南京市甘熙宅第严凤英故居遗址
非遗进社区,文化润童心。为推动非遗走进群众生活,实践团走进南京浦口同心社区开展黄梅戏主题科普宣讲,团队成员周超以互动游戏、趣味教学形式面向社区儿童普及黄梅戏知识(知识问答小卡片、绘画涂色纸),生动展现戏曲艺术魅力,赢得社区师生一致好评,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非遗的种子。
团队成员向社区儿童普及黄梅戏知识
实践团最后一站走进安徽省宿州灵璧县老年大学及当地剧团,实践团主要负责人郭建国、李俊达采访了三位黄梅戏民间传承人。他们凭借对黄梅戏的热爱组建了磬乡黄梅戏剧团,在灵璧县老年大学义务教学,默默带动一批批黄梅戏爱好者投身文化传承事业。
面对非遗传承困境,黄梅戏非遗传承人胡长敏表示:“传承靠你们,不能让这么好的艺术沉下去。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更应该走近非遗,守住我们的根。”同时也表达了对青年技术能力的高度认可,他们希望现代技术能为非遗注入新的传播能量。“如果你们能帮我们做个视频、剪辑剧目、推广出去,我们的戏就不会失传。”采访现场这一番话令同学们动容,也激发起团队成员对“非遗+信息化”的实践创新思考。
此次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走进非遗、感悟非遗、传播非遗,在身体力行中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未来,“梅香e韵”非遗传承实践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承非遗薪火。(文/图 刘全新 吉奕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