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大文章 宜兴阳羡茶,一壶香天下
“发芽喽!”“开采啦!”春分时节,伴随着刚劲有力的鼓点和舞狮表演,宜兴市太华镇的茶农们从山脚出发,沿着蜿蜒山路向山顶“喊山”,唤醒“冬眠”的茶芽,宜兴早春茶正式开采。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称赞宜兴阳羡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使其被荐为贡茶。跨越千年,今天的宜兴依托区域生态禀赋,借助科技赋能产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大文章,打造出一张香飘四海的中国名茶之乡名片。
科技赋能,精耕细作“功夫茶”
“3月16日,我们开始早春茶采摘制作,首批春茶目前已销售一空。”江苏九香茶业负责人透露,近年来,九香茶业联合省农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等开展育种、种植、制茶等环节的产学研合作,取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茶叶品质持续提升。
良种育好茶。宜兴是江苏省最大茶叶生产基地,现有茶园面积7.5万亩,良种覆盖率超70%,年产名优茶近1100吨。以科技兴农、质量强农为引领,宜兴新拓植的良种茶开采时间平均比地产老茶园提前8—10天,并延长了名优茶生产时间,经济效益显著增长;5年来共获国家“中茶杯”五星品质评价21个、省“陆羽杯”特等奖34个。
宜兴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茗苑茶场引入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一体化管理平台等软硬件设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测、智能分析与精准作业控制;茶都茶业打造省特色优势种苗中心,为宜兴提供优质种苗300多万株;茶叶研究所创新研制丹凝红茶,让好茶更醇厚香甜……
“经过多年精耕细作,宜兴茶产业已基本形成茶树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操作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质量安全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的现代化生产格局,成为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之一。”宜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宜兴茶叶年产值超6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全省之首。
绿色为底,茶旅融合“生态茶”
“一方富硒土加上天然地热温泉,土壤有温度,茶树生长比其他地方来得快,泡出来的茶更香。”在宜兴太华镇的茶园里,茶农正在向外地游客介绍本地茶的特色。
好山好水出好茶。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黄棕壤、红壤等高有机质土壤,使宜南山区成为茶树分布北缘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传统茶叶讲究色、香、味、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品质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宜兴市茶叶协会秘书长徐建陶介绍,近年来,宜兴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和制茶工艺,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省级茶叶绿色防控示范区(基地)6个。
抬眼观山,低头品茗。“天生丽质”的宜兴茶园给茶产业带来了更多可能。南山之麓,阳羡茶文化生态园景色宜人,茶香氤氲;龙池山下,阳羡茶产业园青山连绵、茶田浩瀚。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推出主题文旅线路,让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等茶叶生产流程,见证“一片叶”到一杯茶的精妙变化;每年新茶开采时节的“茶禅四月到宜兴”等活动,更是吸引八方游客闻香而来。
推进茶与山水陶竹禅元素等多维融合,宜兴创意打造阳羡茶产业园、西渚茶禅小镇等特色茶文旅基地,推出茶园观光、采摘、制茶、品茗和度假休闲等多形式的体验产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获评国家“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称号。
文化铸魂,四海飘香“宜兴茶”
如果说,久负盛名的“阳羡茶”是中国茶叶中的翡翠,那么“宜兴红”就是一块温润玛瑙,弥香沁脾。
多年来,宜兴倾力打造“阳羡茶”“宜兴红”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兴红”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成为宜兴茶文化的“金字招牌”。通过建立完善品牌保护联动和退出机制,宜兴茶正从“泛品牌”迈向“大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宜兴红”为例,这一宜兴茶叶品牌的“后起之秀”坚持“一年只做一季春茶”,以一片茶叶承载千年匠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鲁成银说:“‘宜兴红’品质优异独特,同时巧妙融合了茶、壶、竹、禅、旅等文化元素,不仅是高端红茶的代表品牌,也凝结着宜兴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品牌的背后是文脉。宜兴人文底蕴深厚,产茶历史悠久,一代文豪苏东坡将阳羡茶与紫砂壶、金沙泉并称为“江南饮茶三绝”,让宜兴茶更显独特隽永。传承历史文脉,宜兴整合茶、壶、水“三绝”资源,广泛开展茶文化研究,举办各类茶事活动,同时吸纳文化界、紫砂界、书画界人士加入茶文化阵营,“宜兴阳羡贡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一批江苏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宜兴携全市代表茶企、紫砂作品赴杭州、西安等地参加国际性茶产业博览会,“宜兴茶”藉此名扬华夏、香飘世界。
厚文之“道”融合精工之“技”,宜兴阳羡茶,一壶香天下。(新华日报 记者 李顺顺)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