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南通:“小快灵”立法 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破解困局
2025-02-14 15:19:0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高一芳责编:李诚

  全国首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地方性法规《南通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2月1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程序规定》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南通:“小快灵”立法 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破解困局

新闻发布会现场

  南通市自2017年10月启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工作,着力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100余件,案例数位居全国前列,办理了全国首例长江非法采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长三角首例长江船舶大气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等一系列典型案例。2020年7月,生态环境部将南通市确定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基层联系点;2022年12月,南通市领先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入选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推进改革政策措施固化为地方性法规,能够最大程度促进“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社会共识的达成,有利于加快提升南通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着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在南通市落实落地。

  《程序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职责,构建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协同工作机制;创新规定了一案双查制度,明确行政机关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应当同时收集与生态环境损害有关的证据;突出修复优先的理念,规定了补植复绿、增殖放流、认购碳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等替代修复方式,同时鼓励各地设立集中修复基地。“《程序规定》共19条,虽然条款数不多,但小而精,基本满足了我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的现实需求。”南通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钱永忠表示,《程序规定》作为南通市率先开展的“小快灵”立法探索,聚焦基层磋商主体缺失、部门联动不足等该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突出问题,科学谋划具体内容,确保法规定位准、举措实,能够有效破解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存在的困局。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陆汉勇表示,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南通将聚焦《程序规定》工作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持续推进“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深入人心。(文/图 陆海龙)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