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绿色驼铃”团队连续十一年走进阿拉善开展防沙治沙活动和生态科普,以实际行动守护“绿色长城”。
团队协助生态修复 供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防沙治沙,守护生态绿洲
感召于“时代楷模”苏和的先进事迹,2015年“绿色驼铃”团队成立。十一年来,团队共招募队员200余人,带动5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防沙治沙主题活动上百场,从最初帮助苏和老人种植梭梭,使用简陋工具给梭梭浇水,简单协助治沙人制作草方格沙障;到使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更为环保、防沙固土效果更明显的聚乳酸沙障,协助治沙基地利用地下水系统结合种植节水作物实现生态修复与民生发展的双轮驱动;再到近年来协助工作人员巡检设置人工护栏2000余米、布置沙障50平、种下的梭梭树固沙面积超300平、铺平道路270米……团队的硬件系统不断创新,团队的工作内容不断更新,团队的工作成果愈发显著。
主题活动 供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团队前任负责人韩梦璠说:“治沙虽然辛苦,我们每年都要去!”进入“第二个十年”,这支团队再次兵分两路,穿越2000多公里来到沙漠深处,在熟知了沙拐枣的深根系,麦草方格的风障原理,沙柳的耐旱特性,量雨器、辐射仪、沙尘通量塔的使用原理后,成员们便全身心投身到草方格制作、沙障布置、树木种植、标本采集和制作中。他们分组协作,挥铲挖沟、铺草压沙,在烈日下完成数十个固沙单元,铲出一个个纵横相连的草方格,种下一棵棵梭梭树……
树木种植 供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生态科普,践行“两山”理念
团队负责人许少杰表示:“我们在守护沙漠绿洲中感受了生态治理的分量,更要引导更多青少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内心。”十一年来,团队制作10余部纪录片宣传沙漠文化和荒漠化治理,每年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围绕荒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开展流动的科普课堂,吸引数千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
科普课堂 供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5年,团队成员还在中国科协“翱翔之翼”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的支持下,与额济纳旗科协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合作,开展以“生态保护与科学普及”为主题的活动,结合地域特色,继续设计面向中小学生的生态科普课程,用青年视角讲好防沙治沙精神和西北生态保护故事。(文 刘可 赵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