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市清江浦区黄码镇姚湾村农田边,挖机正在开挖基坑,工人们正用混凝土浇筑泵站的主体建筑。周边的农田水光荡漾,嫩绿的秧苗随风起伏,流水声与虫鸣、鸟叫交织成悠然的田园交响曲。
工人配合挖机修建泵站
姚湾村因地势较高,每次灌溉都需要从北边古盐河用泵站提水至沟渠,再由村里安排抽水机将沟渠里的水引进农田。“咱们村有400多户人家、近千亩农田,往年用抽水机二次提水灌溉耗时耗力,于是今年村里申请专项资金新建一座泵站。”姚湾村党总支书记王连喜介绍说。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近年来,清江浦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涉农镇街发展实际,由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农水、住建、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紧密配合,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到生态环境的优化,从产业发展的规划到文明新风的倡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成功培育了后左、甘露、王庄等11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是“全国百强区”的荣誉再加成,更是实打实地为民谋福祉。各培育村围绕危房拆除、旱厕拆除、垃圾收集处理等进行重点攻坚,系统改善硬件设施;通过逐户走访、村组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制定“一村一方案”,打造群众向往的都市田园。
黄码镇杨庙村三至五组共有98户人家,村民居住的大多是富有年代感的灰砖青瓦房,门前也都圈地种菜。改造期间,村里征求当地村民意见后,保留房屋整体风貌的同时,对家前屋后陈年堆积的杂物、垃圾进行清运,对各家门前路面实施硬化,对菜园进行重新规划后安装统一的栅栏。“如今村里路好走了,下雨不积水了,我在菜园里种了玉米,还有一个星期就能收啦。”70岁的孙建荣一边查看菜园里蔬菜长势一边笑着说。
部分房屋保留整体风貌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清江浦区立足资源禀赋,按照“土地连片、产业升级、生态优美、效益提升”的工作思路,先后建成千亩“一地三用”示范田、百亩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南苑路千亩稻油轮作基地等特色农业项目,让市民周末有了“好去处”的同时,更在“家门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盐河街道王元村的王元佳苑作为公共住房小区,宽敞平坦的中心路每天都有物业保洁打扫,干净整洁;小区广场和楼栋间绿化景观四季常青;停车棚和充电桩解决了居民的充电难题。“住在3号楼的基本是王元村十组的老邻居,以前大家都住在疏港大道边上,全都是超过20年的老房子,周边环境脏乱差,出行更是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村民吕红梅说,老屋拆迁搬进王元佳苑后,上下楼乘坐电梯十分方便,住在这里跟城里差不多,空气还更清新呢。
“疏港大道北侧的老旧农房拆除后,将会平整出近400亩的土地,计划投建一座包含共享菜园、水果采摘、农家乐等项目的近郊旅游‘开心农场’,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盐河街道办副主任徐福海说,王元村对所属公共空间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和信息梳理,重新盘活乡村低效闲置资源,整理出宿淮路南侧、七组三支东侧共约300亩土地用于数字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每年集体增收超11万元;流转宿淮盐高速公路北侧近84亩土地出租给农户种植大棚蔬菜,每年增收服务费0.79万元,实现了群众、集体、经营者“三方共赢”。
改造后的杨庙村
完成旱厕改造6770户、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0座并配套管网40.86公里、自然村通组道路全硬化、新设垃圾分类亭60余个、招引和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13家……清江浦区初步构建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格局,更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图景日益清晰。(文/图 胡宗元 陈天任 韩青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