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园》演出前夕,4月17日下午,伊莎贝拉·于佩尔及该剧多位演员、音乐家走进江苏大剧院,带领观众们提前窥探“樱桃园”一角。
见面会现场 供图 江苏大剧院
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特邀艺术家,这个春天,法国女演员伊莎贝拉·于佩尔携蒂亚戈·罗德里格斯执导的契诃夫名作《樱桃园》来华巡演。4月18日-19日,这部阿维尼翁开幕大戏将在江苏大剧院连演两场。
见面会伊始,于佩尔用中法双语回应着大家的热情。这一次,她在《樱桃园》中担纲女主角柳鲍芙,让大家看到诠释戏剧经典的另一种可能。于佩尔表示:“这部剧可以说是一部‘悲剧性的喜剧’,具有双重色彩。而作为剧中的女主角,柳鲍芙必然也承载了这种双重性——她既有喜剧的轻松,也有悲剧的沉重。”
于佩尔亮相 供图 江苏大剧院
柳鲍芙是一个集“光明与忧伤”于一身的角色。“导演特别强调,演员在诠释这个角色时,必须展现出她那种深沉的忧伤和多面的复杂性”,于佩尔以自然松弛的姿态对中国观众们娓娓道来:“我不断琢磨台词,力求精准表达,这个过程也成为了我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剧中与柳鲍芙形成鲜明反差的角色罗巴辛,由阿达马·迪奥普饰演。对他而言,罗巴辛既是农奴之子又是新晋资本家,角色身份的撕裂感需要倾注大量的表演细节得以诠释。阿达马·迪奥普还通过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呈现角色内心状态和身份认同,与中文语境中“震耳欲聋的沉默”不谋而合。
阿达马·迪奥普分享 供图 江苏大剧院
围绕“樱桃园”的出售易主,映照新旧秩序的重新构建,观众们得以近距离目睹影后于佩尔爆发的强烈表演张力,也得以看到每一位演员对《樱桃园》中角色的深刻诠释。
法语话剧《樱桃园》的诞生凝聚了台前幕后所有创作者的心血,从导演对经典文本的当代解构,到舞美团队对樱桃园的诗意表达,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对经典的思考与创新的勇气。
江苏大剧院是法语话剧《樱桃园》此次来华四站巡演的其中一站,让本场演出更显弥足珍贵。即便是第一次来到江苏南京,这里也给于佩尔和演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知道中国有许多精湛的传统戏剧,非常欣赏。”对于于佩尔来说,她更期待中法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希望未来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这种传统的戏剧形式,期待更多中国艺术家能为法国带去这些传统艺术,并在那里进行交流创作。”(文 何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