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淮安市文化艺术学校剧场内诗韵流淌,由淮安市文化艺术学校、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化馆、淮安市朗诵之友俱乐部联合主办的“运河流诗意,潮起满眼春——季风《运河记》首场诗歌朗诵会”在此拉开帷幕。这场以声波为舟楫、以诗行作帆影的文化盛宴,通过46位朗诵者的倾情演绎,将大运河2500年的浩荡史诗与现代诗歌艺术深度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贯通古今的视听盛典。
本次朗诵会以淮安本土诗人季风的现代诗集《运河记》为核心。季风现任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有《老乡》《黑眼睛》等,曾获首届卞之琳诗歌奖、首届闻捷诗歌奖等殊荣。他在自序中写道“与一条河流生死相依”,将运河视为“镌刻在大地上的史诗”,诗中既有“浪花在桥下一朵追着一朵奔向远方”的哲思,也有“追赶李白、王安石背影”的文化自觉,实现了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统一。
朗诵会现场
朗诵会通过《发光的非遗》《历史的镜像》《涟漪的线头》《晃动的传说》《起伏的心脉》五大篇章,构建起立体的运河文化图谱。
朗诵者们以饱含深情的声音,带领观众穿梭于各个运河地标之间。在朗诵者们富有感染力的吟诵中,这些原本静态的建筑与遗迹被赋予了鲜活生命力,纷纷化作文字里跳动的意象,成为展现运河文化的生动注脚,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韵味。
朗诵会现场
淮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持续推进“百里画廊”建设,不断探索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此次朗诵会正是这一脉络下的标志性成果。诗人季风说:“每一次看到运河,我都心潮澎湃。中洲岛、国师塔、慈云寺……这些都是我年轻时经常念叨的名字。如今凝视它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你只要与这片土地对视,情感便会从记忆深处迸发。”这场朗诵会不仅是对运河文化的深情告白,更是以诗为媒、以情为桥,探索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共鸣共生的创新实践。(文/图 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