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徐州:让“楚风汉韵”浸润时尚都市
2024-10-10 10:18:36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陈小雨责编:李诚

  原标题:徐州以文旅融合培育新业态促进新消费 让“楚风汉韵”浸润时尚都市

徐州:让“楚风汉韵”浸润时尚都市

徐州:让“楚风汉韵”浸润时尚都市

徐州:让“楚风汉韵”浸润时尚都市

徐州:让“楚风汉韵”浸润时尚都市

  10月3日,在位于市中心彭城广场商圈内的文庙街区,徐州首届咖啡节开幕。伴随着馥郁香气,来自上海、广州、青岛及徐州本土的30余家网红咖啡店店员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顾客。“为搭配咖啡,我们特意制作云龙湖、云龙山景观蛋糕,推出仅两小时就被游客抢购一空,没想到大家对文创甜品这么感兴趣!”味旬甜品店负责人张胜卿说。

  这个国庆假期,徐州文旅再“出圈”。人头攒动的商圈、摩肩接踵的景点……网络上相关话题热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全市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331.9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1.55%,景区消费总收入达11.29亿元、同比增长12.39%,消费收入增幅首次超过游客接待量增幅。当地重点监测的64家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8亿元,同比增长3.55%。

  回顾这个假期,徐州市围绕传统文化激发旅游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紧跟消费新趋势,培育新业态新场景,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把“流量”转化为“留量”。

  文旅相融绘就“彭城图景”

  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才能孕育独特的故事;有故事的风景,更容易让游客念念不忘、回味无穷。

  9月27日晚,秋风送爽,徐州云龙湖畔,一阵悠扬的“沛筑”旋律,拉开了2024徐州汉文化旅游节的序幕。本届汉文化旅游节围绕“汉风徐来 潮游彭城”主题,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丰富多样的文旅产品。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在沛县即兴击筑而歌,一曲《大风歌》流传至今。徐州汉文化资源富集,留存544处汉文化遗址遗迹、12137件汉代可移动文物,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代三绝”名扬海外。

  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才能让徐州古韵与时尚并存。2024年,徐州发布了4条旅游线路,其中与汉文化密切相关的就有两条:首先是彭城七里City Walk线路——从云龙山出发,途经徐州博物馆、户部山、回龙窝、文庙,最终抵达黄楼,这条线路集合了徐州数千年历史文化精粹,串联起徐州城的“前世今生”。第二条是汉文化研学线路——第一站徐州龟山景区,途经徐州汉文化景区、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戏马台、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最后抵达徐州博物馆,一路充分展现汉风、汉韵,让游客与历史隔空“对话”,别具新意。

  从这两条线路不难发现,徐州统筹推进旅游业改革,延长文旅融合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旅游产品的需求,努力把更多“头回客”转变为“回头客”。

  《新华日报》记者从云龙区文体旅局了解到,“十一”假期,前来该区观光的市民游客数量大幅增加,全面提升了文旅消费活力。截至10月7日,该区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共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同比增长36.77%,门票总收入136.01万元,其中汉文化景区接待游客7.86万人次,户部山古民居接待游客12.48万人次,大龙湖度假区接待游客7.42万人次。山景、湖景、古建、文物……云龙文旅各景点、点位齐发力,将楚风汉韵与现代生活交织在一起,用各式各样的精彩活动留住国庆长假客流。

  让游客与时尚都市“相得益彰”

  且听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回顾这个黄金周,徐州“演艺+体验”模式引人注目,新型的文旅融合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也为文旅产业和时尚都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汉韵舞蹈、华服走秀、非遗梆子……国庆假期,王陵路每晚都热闹非凡,江苏模特艺术学校精心准备的大型综艺演出“千年古街 魅力王陵”,给游客和市民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视觉盛宴。该校位于徐州市中心千年古街王陵路,是徐州地区唯一的艺术表演类专业学校,担负着江苏梆子、徐州唢呐等非遗项目和“翘袖折腰”两汉歌舞传承使命。他们结合本校艺术特色,给远道而来的游客增添了别样的旅游体验,让王陵路成为当地备受关注的文旅打卡点。据统计,国庆演出6天,共吸引观众7万余人次。

  随着科技进步和游客审美能力的提升,一些传统的演艺形式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徐州文旅部门根据时下热点,推出“沉浸式”演艺,展示徐州城市独特魅力,用新产业、新项目、新业态引爆假日市场。

  夜里9点,云龙湖畔仍旧人声鼎沸,荷风岛上霓虹闪烁、歌舞飞扬,当地首部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仍在加演。游客可以沿着苏轼在徐州任知州两年的故事线,在实景演出中感受艺术氛围,还可以和朋友组队参加“做东坡小卷”活动赢取好礼,参与斗茶百戏活动走进宋代茶文化的雅致世界。夜幕下,户部山月光市集美食飘香,回龙窝人头攒动,当地推出的秋风戏马文创市集、汉服体验、传统游戏等文旅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为游客带来别样游览体验。

  云龙区还极具创意地再现了“五铢钱”,把它转化为“十一”节庆活动的限定货币“云铢”。游客持云铢凭证到汉符云游记(乾隆行宫店/户部山店、彭城广场地铁站店)找到工作人员,即可兑换实体“云铢”文旅消费券,包括汉符云游记文创、许老八包子铺、汉文化景区代金券等。鼓楼区的龟山汉墓文创商店人气也异常火爆,景区原创的龟印纪念币、汉墓印章及明信片、“通关文牒”笔记本、文创雪糕等,尤其受到年轻人喜爱。“我们更新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并在景区一些入口和休憩处设置盖章打卡机,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徐州市龟山景区管理中心管理人员说。

  在“演艺+体验”模式中,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坐上飞碟造型的游戏座椅,戴上VR眼镜,人们纷纷沉浸在精彩的虚拟世界中。凭借前沿的技术和科技感十足的外表,多功能机器人移动救援站引起了围观人员的兴趣。在一架架炫酷的无人机前,技术人员正介绍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10月1日,“泉聚产业 缤纷文旅”泉山区新质文旅市集展举行,现场分设徐州市旅游景区、泉山区文旅企业、科技互动体验三大展区,鑫科机器人、拓普互动、低空产业公司等企业参展,围绕AI人工智能、VR/AR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主题,展示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的无限可能。“为泉山文旅企业搭建与景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泉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闫敏说。

  “城市、传承、创造、艺术、风尚、潮流”,如今的徐州旅游,在城市街区中融入更多地域文化、民俗特色和时代元素,把历史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带来全新的休闲娱乐互动体验。

  用全域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徐州文旅业发展迎来“丰水期”“高潮期”,各项数据屡创新高。面对流量热度“泼天的富贵”,徐州各级主管部门保持理性与定力,不断深化全域旅游的影响力和内涵外延,特别是因地制宜打造独具徐州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随着徐州乡村游供给进一步丰富,“乡村游”逐渐成为市民游客假期休闲的热门方式。

  湖光秋色,村庄秀美。“十一”假期,不少游客来到沛县大屯街道安庄村,赏秋景、品秋韵、尝湖鲜,体验农耕文化。安庄乡村大舞台上,省级非遗项目“荷叶落子”继承人徐知任唱着自己创作的作品,热情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安庄村离微山湖千岛湿地仅1000多米,是有着160年历史的传统渔村。依托微山湖自然资源禀赋,及独特的渔民文化、移民文化、运河文化,当地融合发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工艺等多元业态。安庄村党支部书记宁道龙说,近年来安庄围绕打造“都市城郊”休闲体验示范,带动宋庄、关庄、丰乐、徐庄四村连体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滨湖画廊”,共同开发推出“红色带绿色”“文创加乡愁”体验式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启“编织田园好风景、游出乡村慢生活”郊外休闲模式。

  唤醒沉睡的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注重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保护,徐州积极保护利用文化资源,将“两山”理念融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中。

  10月2日,徐州市泉山区七里沟街道的徐州果园,接待游客人次再创新高。街道党工委书记吴蓓说,当地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朱德楼”,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宣讲红色故事,让红色旅游更加生动。

  邳州市官湖镇石坝村有条全长810米的“黄金古道”,其两侧分布着百年以上树龄银杏树200多棵,时下银杏脱下“绿装”换“秋装”,看上去别具风味。该村紧跟乡村游发展趋势,大力开发“黄金古道”旅游资源,打造“十里黄金道 百年状元村”特色品牌。

  “十一”假期,位于铜山区伊庄镇的徐州园博园首届南瓜菊花展如约举行。主办方用40个品类的近10万朵菊花、近20万个南瓜和海量芦苇等农耕文化材料,构建出一个独特的菊艺花海南瓜王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假期前3天,徐州园博园日均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园区收入同比增长106%。

  2024年“十一”假期,徐州文旅交出一张高分卷。《新华日报》记者漫步于当地热门旅游目的地汉王拔剑泉畔展望,随着一个个小山村、小渔村华丽蝶变,未来将有更多传统村落发展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当文化韵味融入自然美景,串珠成链、集链成网,徐州全域旅游将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更加浓墨重彩的篇章。(新华日报 记者 李刚 张涛 岳旭)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