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铁里程位列全国前三,规划师细说桩桩往事——江苏高铁这样“一跃而起”
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裴剑平回忆江苏高铁建设往事
“那时高铁里程只有846公里,跟江苏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近日,华设设计集团副总规划师裴剑平站在2017年的江苏铁路图前,几下就点完当年仅有的几条高铁线。《新华日报》记者对比手中2024年的地图,发现大不一样。
2017年底,江苏全省铁路营运里程2791公里,其中高铁里程仅846公里,列全国第11位;每百万人口平均拥有铁路营业里程35公里,列全国第30位;除徐州外,苏北其他设区市没有通高铁。
“‘不让短板变成瓶颈’是大家共同的想法。”裴剑平说,江苏迫切想要尽快实现13个设区市的互联互通,提升宁镇扬、苏锡常、徐州3个都市圈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区位优势,从高铁“洼地”奋力跃起。
交通之变,与发展同行。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交通强国重大战略。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江苏提出“加速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适逢中国铁路总公司推行“一省一公司”铁路机制体制改革,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年5月18日揭牌,开启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吃螃蟹”的省份。
“补短板,从规划开始。”作为规划人,裴剑平告诉《新华日报》记者,铁路建设如果没有规划,一切免谈。江苏开始了积极的争取。2018年1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铁路办,在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和省铁路集团等部门单位和各相关设区市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开展《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的编制和报批工作。
裴剑平也参与其中。他带领团队围绕铁路的需求预测,构建了3套模型:一套省域模型,一套含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的都市圈模型,以及一套城市模型。“我们把3个模型叠在一起,再引入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人口等数据,分析推导出未来10年、20年的出行情况。”
一个例子是,裴剑平团队把无锡市区分成1600个小单元,约等于分成边长一两公里的“小方块”来细细分析。“在这些方块里,老百姓每天出行多少次,往哪个方向走,选择哪条路径、哪种方式出行,形成出行空间分布图。”裴剑平介绍,这个模型是国际通行的比较科学的预测方法,“基于这些研究我们得出结论:一般高铁通车2至3年后,江苏高铁运量占比将达到整个通道30%以上。”
这是江苏为高铁付出积极努力的一个侧面。在多方协同奋战下,江苏最终形成了21个专题研究报告——包括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2个主报告,10个项目技术方案研究报告,9个专项研究报告,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
2018年12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按照规划,江苏将建设宁淮、宁宣、盐泰锡常宜、宁扬宁马、苏锡常快线等8个城际铁路项目,省内总里程约980公里。项目完工后,江苏沿江地区将构建纵横交错、便捷发达的城际铁路交通网,形成“1小时交通圈”。
短时间内获得批复,裴剑平和同事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就像看到江苏高铁“一跃而起”的明天。
2018年12月26日,青盐铁路开通运营;2019年1月5日,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正式开通运营;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连淮高铁同步建成通车;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暨沪苏通铁路一期开通运营;2020年12月11日,连淮扬镇铁路全线开通;2021年2月8日,徐连高铁开通;2023年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一条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铁路开通运营,成为新时代具象化的记忆。“回头看,我们抓住了发展机遇,举全省之力加速推动高铁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看着规划图上的一条条虚线,一步步成为新版地图上越来越密集的实线,裴剑平为参与其中感到自豪。
如今,沪宁沿江高铁沿线连接武进、江阴、常熟、张家港、太仓等全国百强县(区),成为苏南高铁网中一条新的黄金腰带。7月1日—31日,沪宁沿江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近140万人次,所有车次平均客座率超70%,客流非常火爆。
裴剑平说,沪宁沿江高铁沿线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因此规划时不仅考虑让它与正在运营的多条铁路以并站方式相连,还充分预估未来与其他铁路的互联互通,从而让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高效流通,促进沿线地区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产业互补。“打个高铁谈生意,在这条线上不是‘神话’。”
如今,全省高铁里程突破2500公里,位列全国前三。更令人期待的是,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铁路、宁淮城际、沪苏湖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潍坊至宿迁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等多条线路同步推进,“轨道上的江苏”正加速驶来。
当前,江苏正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比以往更需要一套多网融合的现代化铁路体系。“江苏铁路建设又进入一个关键期。”裴剑平说,作为规划人,铁路体系“主动脉”“支动脉”“毛细血管”怎么连通,站产城一体化如何向深处走,怎样让更多城市分享铁路带来的流量,助力区域内各类要素畅通流动,新的时代之问又在招手求解。(新华日报 记者 倪方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