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南京:城乡空间出现新的“创意聚集地” 一面墙也能“出圈”
2024-06-14 09:35:04来源:新华日报编辑:高一芳责编:李诚

  原标题:城乡空间出现新的“创意聚集地”——为何一面墙也能“出圈”

南京:城乡空间出现新的“创意聚集地”——为何一面墙也能“出圈”_fororder_8574cffa-5193-4372-9619-f9cbe23adf6f

游客在悦动·新门西“南京”墙前打卡拍照。 《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南京:城乡空间出现新的“创意聚集地”——为何一面墙也能“出圈”_fororder_ffff997f-ada6-4fb9-b889-c6369bd7678c

南京“马路动物园”。 (受访者供图)

南京:城乡空间出现新的“创意聚集地”——为何一面墙也能“出圈”_fororder_9055f352-af8b-4409-a08f-d443c0fdec6d

南京金银街网红打卡墙。 《新华日报》记者 赵亚玲 摄

  一面空墙能做什么?城市里的一面墙,可以是时尚摩登的“网红打卡地”,也可以用满满怀旧风激活城市记忆。走进一座座村庄,缤纷墙绘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以墙壁为纸,挥毫泼墨,原本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堵堵墙,成为了“创意聚集地”。如何做好“墙上美学”这篇大文章,在城乡建设中更好地彰显美的魅力、文化的魅力,推动艺术更好地融入城乡景观,提升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小破街”焕新——用色彩讲述光阴的故事

  在繁华都市,一面墙可以承载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

  在南京市鼓楼区云南路、上海路交界处,穿过一座由“JINYIN STREET”字母雕塑堆垒而成的景观,几面色彩浓烈、画风活泼的墙绘,十分夺人眼球。“我们如此热爱南京!”“没错!我们都热爱鼓楼!”墙面上,各种肤色的青年角色拿着喇叭,欢乐地奔跑呼喊。节假日时,在墙绘前等待合照的年轻人经常排起长队。

  “一脉金银,百步东西”。再往前走,咖啡店、啤酒吧、鲜花坊、面包店、文创市集……路边一字排开多个彩色集装箱小店,让金银街这条长200多米的街巷兼具国际范儿和艺术气息。“两年前,这里还只是我们倒垃圾、拿快递要路过的小破街。”一名附近的居民说。

  这片区域是南秀村社区居民生活的地方,也坐落着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曾是南京最早的外国人聚集地之一。几代中外学子在此度过青春年华,东西方文化也随之交融碰撞。

  在接到改造任务时,新厦集团金银街国际青年艺术街区项目负责人张荣心里直打鼓,南京老城街巷何其多,金银街如何改造才能别具一格?

  墙面改造是第一步。“考虑到周边有不少南大学子、国际友人,我们就想到‘国际青年艺术街区’这个主题。这些年轻人对南京是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想对这座城市说些什么?”张荣回忆起墙绘创作初衷,“最终,我们敲定用青年‘动态化’和呐喊心声的方式来呈现。”

  一系列墙绘在2022年底正式完工。明亮大胆的撞色、充满活力的人物、显眼上口的文字在游客心里抛下一个个“记忆锚点”,构成很多人Citywalk时的“鼓楼印象”。

  墙绘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心灵触动。“让每一个看到这些墙绘的人感受到南京的热情、多元和包容,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张荣说。

  除在老旧墙面上进行艺术创作,打造城市新时尚,这些美好的“打卡墙”更以斑斓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点缀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初夏,悦动·新门西产业园,一面墙前面排着长长的队,这都是等待与网红“南京”墙合影的游客,还有专业摄影师架着“长枪短炮”,热情地提出帮游客免费拍照。阳光穿过梧桐叶,在墙面上投下斑驳树影,白墙上的“南京”两个黑字显得十分大气雅致。来自常州的何女士此次旅行南京,特地安排一个下午在这里。“来南京好多次,传统景点都玩过了,从网上看到这面‘南京’墙,感觉挺出片的。”她还在社交平台搜集打卡攻略:在阳光好的时候,拍墙面的树影;人身最好站在画面左下角或右下角……

  谁都没想到,简简单单白墙黑字的一幅墙绘,竟然“火”了起来。现在,游客不再只是景点的消费者,更是文旅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当游客将在“南京”墙前拍摄的照片传播出去时,“南京”这两个字是最直接的打卡记录,整面墙绘也成了画面主角最纯粹的背景板。

  “贩夫走卒,皆有六朝烟水气。”南京近年来打造的“南湖记忆”项目,赋予城市更新以新的亮点。短短500米,“南湖记忆”营造出上世纪80年代的怀旧场景,路边的墙变身为小卖铺、理发店、民居等经典场景,复古的电视机、饼干盒等老物件的摆设,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

  一面面墙像是时间的见证者,默默地记录下时代的变迁,让走进这里的人们,都会不经意间停下步伐,感受着城市的故事。

  转角遇见美——好一幅乡村振兴图

  墙画能以小成本改动,带来直观的乡村面貌改变。通过妙笔勾勒,乡村一面面斑驳的旧墙体,变成一幅幅有颜值、有故事的乡村振兴图画,甚至能促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高淳是南京的最南端、后花园。沿山路走进一片松林,桠溪街道桥李村高村就藏在深处。成片的向日葵越晒越艳,顺着蜿蜒的小路,蓝天白云下是绿油油的茶园,两位扎着头巾、挎着竹篓的采茶女正在茶树间忙碌。

  两年前,桥李村在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彼时,眼前这幅画面原本只是一堵老旧灰色水泥墙。由于正对着村口,桥李村党总支书记戴文韬认为,“这样不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就是要让每个人进村的第一眼,就觉得美丽嘛!”

  经过长达一年的修路、清淤、绿化改造,再根据地形地貌,将特色富民产业融入墙绘中……如今,高村的“第一眼”彻底变样,一幅墙绘将民房外墙化为自然风景的一部分,有客来斯,分不清是人在景中走,还是身在画中游。

  桥李村有山有水,有千亩有机田园。茶树漫山遍野,桥李村村集体牵头组织苏峰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先后吸引300多名村民入社,“苏峰”茶叶品牌将碧兰针、碧螺春、雨花茶和白茶等一批高淳特色茶叶推向全国。

  “有客商来,看到这幅墙绘,第一时间就对我们村的人居环境很满意,自然也就对我们的茶叶质量很信任。这些年,村里景色美了起来,村民钱袋子也鼓了起来,2023年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万元。”戴文韬说。

  绿水青山间,一幅“乡村图”,绘出一座座村庄的美丽致富路。

  一湾碧波在山脉间流淌,两岸金黄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鲜红的党旗下,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一簇丰产的小籽花生……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浮山村丰收季的美丽景象,被定格在村口一间民房的墙面上。

  2023年暑期,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绘乡风”团队来到浮山村走访调研,对这里的悠久历史和富饶兴旺印象深刻。8月底,几名年轻人带着颜料、画笔,顶着似火骄阳一笔笔绘出欣欣向荣的浮山景象。

  墙绘中那簇肥嘟嘟的“小籽花生”是浮山人心中的致富果。浮山村第一书记张宇翔介绍,浮山村的土是夜潮土,由远古火山口喷浆形成,这种土种出的小籽花生颗粒饱满、口感爽脆,营养含量高,用古法工艺,慢火炒制,香气扑鼻。

  如今,村里有专业的花生种植科研机构指导花生的种植和培养,还举办花生节,开设儿童农耕课堂。“游客参加花生节,都会在这面墙前打卡拍照。这幅画展示了浮山人的勤劳和智慧,它是我们村的文化地标!”张宇翔说。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小城镇与乡村规划分院主任规划师袁鸿翔介绍,随着近年文旅大热,乡村规划和建设融合互联网思维,求新求变,创新出不少有梗有趣的墙画。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桥社区余湾组的墙画于细节处彰显趣味性,在不起眼的墙角处,因阳光下柿子树阴影投射在墙壁上,创作者只在投影处寥寥几笔画出“有柿没事来坐坐”的文字图案,轻松惬意的乡土风情跃然墙上。还有的乡村借助上下坡的建筑高度差,巧用视错觉,绘出立体墙画。

  “这些墙画根植于本村,不泛滥、不过度、不空洞,是创作者基于当地原生景观和主题特色的再创造,这些做法也是乡村规划提倡的微改造营建手法,因为乡村并非静止不变,以恰当、适度的方式拥抱时代,能够在乡村更新中持续激发村庄活力,从而更好地保留乡土气息、传递乡愁记忆。”袁鸿翔说。

  不止于美——让特色文化符号跃然墙上

  优秀的墙画,不仅能提升城乡颜值,还绘出文化底色,让原本不起眼的墙壁发挥价值,变“景观墙”为“知识墙”“村史墙”“教育墙”,承载着更为重要的社会作用。

  《新华日报》记者了解到,有的乡村将白墙作为村里孩子美术课大课堂,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绘出自己眼中的乡村风貌,绘出充满个性化和人文情怀的墙画。还有些村子挖掘沉睡记忆,将名人典故、村史展览画在墙上,增强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有些村庄有高速公路或铁路穿过,这些地方属于绿化种植难以养护的死角,但可以借助墙绘展示村庄原有特色,让边角空间转变成村庄特色展示墙。

  一面面墙,如何与城市气质相得益彰、同频共振?

  走过十字路口,突然看到一只长颈鹿正从墙上探头望向你!一座“马路动物园”,将各种动物搬上“博爱之都”南京的大街小巷。

  为了增进市民游客对本土动物的了解,更好地保护身边的“动物邻居”,南京万象天地附近的墙画让野生动物科普知识“上墙”。野猪,南京本土动物,酷爱上街刷存在感的“二师兄”,以独特的觅食和排泄方式在林地中推开道路,为其他小动物创造良好生活环境;4月,扬子鳄终于结束冬眠,开始上岸晒太阳啦,它们晒太阳时保持不动,常被人们认为是木头雕塑,其实这是它生命中最自然的状态;獐又名河麂,害羞但敏捷,为保护自己,獐放弃适宜的湿地生境,退居到山林中,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帮助它们回到自由自在生活的水边……

  “马路动物园”墙画还延伸至整个秦淮区夫子庙街巷,从南京万象天地出发,沿云章公所、黑簪巷、弓箭坊、金沙井等区域,有近20个“动物邻居”相关的墙画科普绘在街巷墙壁上,引发众多市民关注。

  “希望通过绘画表达出自然和动物的趣味性,科普动物自然真实的生活习性,让大家能从墙画中产生更多了解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马路动物园”墙画设计者、插画艺术家大宝说。“马路动物园”分享动物们自然的情绪状态、生存环境、习性表现等,将生态保护相关科普引入市民游客日常生活,吸引大家主动打卡,并关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墙成为我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审美对象,《新华日报》记者发现,各地匆匆上马的墙绘,也容易泛滥俗套,落入窠臼。怎样才能做到增色而不添乱,更好地添彩百姓生活?

  “美丽乡村初始阶段时,各个乡村不知道在墙上画什么,许多地方就将房子刷白,在院墙上画二十四节气、梅兰竹菊、三字经等图案或字样。这样的墙画可以说聊胜于无,村民和游客并不买账。”袁鸿翔观察发现,近年来在不少乡村,墙画内容也经历变迁升级——从浮于表面,到深耕并反映乡村历史,有内容有创意,很吸睛。

  “墙画一定不能盲目跟风,应该少而精。”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凌提醒,尤其是传统村落极其脆弱、不可再生,必须重视当前村庄现状,使古村落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乡村在规划落地墙画时,应先调研、再动笔,提炼出鲜明的“村庄标识”和“文化符号”,这样才能让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产业特色跃然墙上。(新华日报 记者 陈雨薇 刘春 顾星欣)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