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演员见证昆曲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新华日报  |  2024-10-17 09:49:57

  原标题:戏服“开箱”,“变”与“不变”之间寻妙处——国家一级演员眼中的昆曲传承与创新

国家一级演员见证昆曲的传承与创新

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员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赵于涛讲述昆曲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市朝天宫江宁府学旧址内,悠扬婉转的昆曲声不时传出——这里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在市中心高楼大厦环抱中,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更显幽深静谧。近日,《新华日报》记者跟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员二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赵于涛的脚步,走进昆剧院服装间。在这里,他要进行一次不一样的“开箱”。

  戏曲界新年首场演出被称为“开箱”,而这次赵于涛要开的则是戏服箱。打开箱子,一件件或精致华美、或考订讲究的戏服呈现在《新华日报》记者眼前。从《牡丹亭》到《世说新语》再到《瞿秋白》,从服饰特点谈到剧目创新……透过赵于涛的讲述,昆曲百年接力传承的故事逐渐清晰。

  一袭水袖丹衣,一曲醉人惊梦。《牡丹亭》是昆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其中的服饰之美,也常被人津津乐道。“你看,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服装都是以淡色面料为底,缀以素雅的花卉和线条,展现的正是昆曲追求的淡雅意境。”赵于涛介绍,《牡丹亭》诞生400多年来,有众多的传承演绎版本,但是江苏昆曲对剧目、规则和审美理念的传承始终弦歌不辍,“如果从服装上看,不同版本的戏服绣的花卉以及花卉的排列可能都略有改变,但淡雅的风格一定是不变的。”

  昆曲艺术的发展与演进,既要靠传统经典的新演绎,也需要立足时代的新创作。2018年,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石小梅昆曲工作室联手,基于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打造新的昆曲剧目。如何用600多岁的昆曲演绎“更古老”的传世名作?剧目既秉持南昆一以贯之的典雅、细腻、精致表演风格,遵循昆曲“一桌二椅”的古典舞台样式,又不完全拘泥,在表演、服饰等多方面都有不少新探索。“为什么说这部剧目是‘新戏老做’?因为表演和舞台呈现都按照老传统来做,所以虽然是新‘捏’出来的一台戏,观众看起来却感觉很纯正。”赵于涛说。而欣赏现代昆曲《眷江城》《梅兰芳·当年梅郎》《瞿秋白》等多部现代戏时,观众又惊喜发现,作为我国艺术上最为成熟精致的古老剧种,昆曲同样可以演好现代戏。

  现代昆剧《瞿秋白》是江苏昆曲近30年来创排的首部革命题材现代剧目。昆曲表演讲究规范的程式,舞台上一歌一舞皆有规矩、一翻一扑不离程式。但《瞿秋白》这部剧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舞台表演必然要冲破程式的束缚。“比如,水袖不能用,身段要调整,明清服饰要变成现代服饰……”赵于涛指着挂在衣架上的戏服细说不同。在保持唱念不变的基础上,《瞿秋白》充分吸收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程式被重构为符合当代口味的走位和表演,创新呈现人物间的感情,表达出对现代性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挖掘,昆曲现代戏的新路由此越走越宽。

  在一次次的突破与创新中,赵于涛等当代昆曲人也会时常面对这些问题:传统与创新的尺度在哪里?哪些要坚持,哪些要变革?在他看来,昆曲艺术的与时俱进,一直在“变”与“不变”之间。“‘变’其实是昆曲发展的常态,而‘不变’的是我们对‘南昆风度’始终如一的坚守。守正创新,就是要在戏曲的‘老规矩’与‘新创造’间寻找融通途径,真正把昆曲越做越好。”

  从创新剧目全国巡演场场爆满,到昆曲展演周频频进学校、进博物馆,再到经典剧目首次在世界著名艺术节上斩获大奖……古老的昆曲正在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的生动剪影。(新华日报 记者 顾敏)

编辑:陈小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