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渔歌,轻风短棹斜阳临。”位于南京高淳东北端的古柏街道,北临风光秀丽的石臼湖,因晋朝许旌阳所植的柏树(俗称倒栽柏树)而闻名,素有“江南胜地”之美誉。
近年来,古柏街道大力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实现创新升级,精心绘制一幅科技助力、资源集聚的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好山好水里的“致富密码”
“捞螃蟹咯!”石臼湖再度迎来螃蟹丰收的季节。步入古柏街道三保村,连片串联的蟹塘蔚为壮观。碧波之下、水草之间,一只只体态饱满、青背白肚的螃蟹被捕捞上岸,村民魏宏玉此刻正来回忙碌着。
忙碌中的蟹农
前段时间正是螃蟹“增肥长肉”的关键时刻,魏宏玉一天大半的时间都在蟹塘里,忙着投喂养料,为螃蟹补充营养。“我家那30亩的螃蟹在十月中旬全面上市。”望着刚刚捕捞上岸的螃蟹,魏宏玉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据统计,三保村养殖螃蟹的农户有60多户,螃蟹养殖面积1950亩,预计产值可达千万元。
在螃蟹肥美的同时,古柏街道的瓜果也喜获丰收。古柏街道凤袁村西侧的成萍豪家庭农场,坐拥百亩种植用地,主要从事葡萄、桃子、梨子等水果种植。
成熟的葡萄
走进这家农场,晶莹剔透、粒大饱满的葡萄密密匝匝地挂满藤蔓,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果香味如丝如缕地扑面而来。“今年是我家种植葡萄的第五个年头,虽然时间短,但每年葡萄产量都可以达到几万斤。”说起自家的葡萄,农场主吴红星满是骄傲。
据吴红星介绍,他的农场于2023年被认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种植的“蓝宝石”葡萄在全市优质葡萄评比中荣获金奖。
不论是探索“抱团发展”的螃蟹养殖,还是布局“小而精”的家庭农场,古柏街道始终致力于做强做精做优高效特色农业产业,让村民能够从产业发展中切实获得收益。而这一实践与探索,正是广袤乡村谋求全面振兴的生动写照。
数字塘口里的“智慧密码”
这些年,高淳在探索螃蟹产业发展实践中,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全面提升智慧化、生态化养蟹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从最初的螃蟹养殖到发展成为集水产养殖、果蔬种植、稻油生产、熟食加工、大米加工等多种生产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从因地制宜做好水产养殖到依托产学研合作推广“蟹+N”养殖模式;从打造社区电商服务中心到实现年线上销售两万多单,销售额400余万元……作为这股变革潮流中的佼佼者,位于古柏街道的和丰园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和丰园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农业品牌打造,发展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收途径。
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风险预警,以往繁琐的养殖工作,通过智慧养殖平台得以“一键”实现;借助电商平台,螃蟹等农产品销售触“电”上“网”,销往全国各地……养了20多年螃蟹的魏宏玉正是智慧养殖的受益者,用他的话说,这样的画面在几年前是万万不敢想的。
“从‘会养殖’到‘慧养殖’,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打造更高水平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蓄动能。”和丰园合作社理事长孔祥华说道。他表示,在未来,合作社将持续深耕智慧农业领域,积极探索更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结合点,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全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多元振兴里的“人才密码”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探索实践证明,向乡村基层一线选派优秀人才,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强村富民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智力库”的角色,还发挥着“动力源”的作用。
为此,古柏街道着眼于基层之“需”、细研能力之“供”,因地制宜精准选派适于基层施展才华、利于乡村发展振兴的骨干力量,通过有效的供需对接,真正为乡村发展振兴带来资源之变、理念之变、路径之变。
古柏街道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俞宪政介绍,2024年以来,街道积极实施“社地合作、社院合作、社企合作”策略,陆续打造“科技小院”“星创天地”“科技服务超市”“养殖技术协会”等平台载体;为推动科技人才带技术、带成果等科创资源更好地服务合作社、家庭农场,选派了两名农业专家为区级科技特派员,两人获评为区“乡土专家”。
多措并举之下,古柏街道的农业发展不再局限于一隅之地,开始借助多元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凤袁村蔬菜基地项目正是这一发展态势的证明。
在凤袁村蔬菜基地现场,钢架结构覆盖上透明薄膜,占地约72亩的“日光温室”反射着阳光,项目建设进入了收尾阶段。据凤袁村村委委员高翔介绍,这一项目能落地凤袁村,得益于良好的交通通达性和区域发展潜力。“目前已与两家企业洽谈了合作,这里的大棚在未来可用于种植蓝莓、有机蔬菜等高价值作物,大大提升了土地的产出率,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凤袁村蔬菜基地
古柏街道的乡村发展,从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特色农业的乡村发展初级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人才振兴为支撑、以产业向新为导向的乡村振兴升级版。
当下,这片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正缓缓绘就一幅幅产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农业不断创新的和谐画卷。(文/图 葛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