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凝聚新优势 释放新活力 涵养新生态 盐城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3月12日,位于东台经济开发区内的江苏电网首个新能源集控中心——国华江苏新能源集控中心正式投运,这个“智慧大脑”将同时管控江苏、安徽两省125台海上风机和496台陆上风机,总装机容量171万千瓦,包括10个陆上风电场、2个海上风电场和1座光伏电站,管理场站覆盖江苏盐城、徐州、宿迁、淮安,安徽马鞍山、宿州,其中东台区域411台风机装机容量122.54万千瓦。这标志着江苏省在深度探索新能源集约化管理模式上迈出坚实步伐。
3月14日,继市委常委会会议之后,盐城召开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会议,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说,盐城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以绿色产业为主导,
不断凝聚新优势
2023年10月,国内首台100%国产化大风机——远景能源海上低风速样机下线;12月,CQC新能源创新基地建成全球最大风叶测检平台并正式投入使用;2024年1月,全国首台“碳中和”海上大兆瓦机组在远景能源下线……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为盐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劲支撑。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发展的新成效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盐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月18日,新春上班第一天,盐城市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新”字除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融合发展之义外,还“新”在绿色低碳。绿色低碳是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也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显著区别。盐城将新型工业化与“双碳”目标叠加,既是新压力、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新赛道。
坚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盐城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月12日,建湖县在深圳举行建湖(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投资说明会、机器人产业专题座谈会、外资外贸企业沙龙……建湖县发改委主任周全表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湖积极推进皮鞋、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推动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六条重点产业链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一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培育行动,全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传统产业“向高攀登”。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是盐城的“老家底”,想要焕发新活力,就要“断”粗放式发展模式、“舍”低端落后产能、“离”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工艺高峰攀登。
新兴产业“向新发力”。坚持以“5+2”新兴产业和23条产业链建设为主抓手,盐城持续推进聚企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实现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迅速提升。同时,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更多创新要素集聚、协作紧密高效、生态体系完善、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未来产业“向前而行”。盐城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积极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氢能、新型储能、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锚定赛道不放松,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形成新产业领先优势。
以前沿技术为引擎,
不断释放新活力
日前,由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承包的河南福田智蓝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建设项目圆满完成。“该项目的成功,是我们抓住机遇,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制造+服务’新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有力体现。”在位于亭湖区的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产业发展实现“破局突围”,关键在于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亭湖坚持全区资源要素调度“一盘棋”,依托盐城环保科技城、机器人产业园等载体,统筹实施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夯实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全力构建开放式的协同创新体系。
作为亭湖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盐城环保科技城已获得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环保产业集聚区等10多项“国字号”品牌荣誉和近50项省级以上品牌荣誉,拥有27万平方米研发中试场地、5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孵化载体,500多台(套)高端研发检测设备可提供水气土固等环保领域检验检测项目近千项,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2月20日召开的盐城市科技创新攻坚年动员部署会上,盐城动员全市上下把科技的大旗举得更高,把创新的号角吹得更响,把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实。
2023年初,省科技厅与盐城市政府签署《厅市工作会商协议》,双方围绕绿色低碳主题,突出创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攻克绿色低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全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等重点工作,共同推进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年来,盐城全市域创新能级得到大提升,市政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金风科技等深度合作,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功率电力电子云实验室,获批省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省财政资金2000万元,实现盐城市重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坚持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近年来,盐城接续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推进年”“提升年”活动,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番,高企总数达 2338家,3家企业获评省独角兽企业,全市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以营商环境为支撑,
不断涵养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优良的营商环境将有效激发经营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设立“盐城企业家日”,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全力构建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支撑的企业成长培育服务机制……近年来,盐城立足新发展形势、新发展要求,先后出台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56条、民营经济20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体系。2023年,盐城市县财政累计拨付涉企专项资金46.7亿元,惠及企业超1.5万户。同时,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黄海明珠”人才计划,连续13年举办沿海发展人才峰会,累计引进“两院”院士83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08名、名校优生6000多名,与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潮奔黄海、才到盐城”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
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两个关键,3月12日至13日,盐城市都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举办银企共建研讨会。来自国内重点高校、评级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齐聚盐南高新区,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以金融“春雨”滋润实业“沃土”,支持国有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勇挑大梁。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盐城接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提升年等系列活动,深入实施“盐诚办”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努力让政策最优、办事最快、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四最”营商环境成为盐城发展新标识。(新华日报 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