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前11个月我省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增长23.7% 内贸外贸一起做,苏企“尝鲜”获益多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5个方面18项举措,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其中,在“促进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部分,“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在江苏,一些企业正成为这方面的“尝鲜者”。据南京海关统计,2023年前11个月,江苏省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同比增长23.7%。
在无锡,一批货值110万元的跨境电商商品日前顺利通关,搭上前往海外的航班。至此,无锡海关监管出口跨境电商清单量突破100万票,创历史新高。
这批商品共7000余件,其中不少为圣诞节装饰纸、仿真花等。“每年11月至12月,海外消费者对节日装饰品、聚会礼品、派对用品、冬季保暖及户外度假等产品需求暴增。2023年11月份我们出口货值3849万元,环比增长3.3倍。”无锡凌科沃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军说。
无锡万斯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现代家纺家居产品,生产各类床品、窗饰、家居用品。“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传统‘订单型’商业模式已普遍饱和,企业必须主动出击。”该公司关务负责人朱敏坦言,跨境电商具备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先天优势,2023年年初企业通过了AEO高级认证,凭借这块“金字招牌”和澳洲家居零售连锁公司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1—11月B2B直接出口货值超1600万元、同比增长近10%。
“我们积极与无锡机场、航司等对接,以现有出入境航线为依托,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增加公共航线资源供给,近年来相继帮助无锡空港新开辟了美国、日本、欧洲、韩国等全货机航线,助推跨境电商业务跨越式增长。”无锡海关驻机场办事处副主任李宇锋说。
冬日寒风中,常熟服装城市场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在这一由35个专业市场组成的市场集群里,活跃着超4万家中小微企业,接待来自全国的批发商。
2023年12月22日,常熟市莫城街道兜选日用百货商行一批服装、鞋帽等顺利通关前往海外,货值约11.5万元。“我们以前是做内贸的,一直想做外贸生意,但资质不够。现在有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可以内贸外贸一起做了。”这家商行的老板曾辉说,该模式让小商户的碎片化贸易订单也可以像一般贸易货物那样自主申报、快速拼箱,安全合规地出口海外,且可缩短3—10天的运输时间。2023年1—11月,常熟海关受理市场采购出口总值233亿元,比试点正式启动的2017年同期增长171.4%。自试点以来,常熟海关已受理超855亿元的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货物。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需要好的平台。2023年12月20日,第十四批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拟认定名单公示期满,江苏佰澳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出口益生菌示范基地。“我们自主研发的各类益生菌产品,70%在国内市场销售。2023年积极打造出口益生菌示范基地,为开拓外贸市场、建设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新基地谋篇布局。”该公司负责人马凯说,2023年1—11月公司出口各类益生菌产品200万美元,主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在手订单已排至2024年2月。
2023年12月5日,南京海关“网购保税进口商品与非保商品同包同车集拼出区”自贸创新举措获海关总署批复备案。位于省内综合保税区的一众跨境电商企业,从这一改革举措中获益。“两个包裹合二为一,消费者无需多次收货、提升了购物体验,企业也获得实惠,物流、包装成本降低了一半。”南京视客跨境电商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聂祝青说。
“对于消费者既有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商品、又有国内货物(或赠品)的订单这种情况,企业以往需要从综合保税区和国内仓库分别发货,这就增加了时间与物流成本。”金陵海关驻江北办事处副主任康政说,现在允许电商企业将国内货物运进综合保税区与进口商品同仓分区存储,海关通过数字化全流程精准管控,实现“同包同车集拼出区”。此举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减少重复包装,更加绿色环保。试点以来,企业共完成15万单,每单平均节约快递物流费用2.23元、人工费用1.69元、包材0.7元,合计节约70万元。
为了让物流更便捷,“若干措施”还提出,加强与境外港口跨境运输合作,鼓励航运企业基于市场化原则拓展内外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
无锡苏华船务有限公司承接无锡港至上海港、太仓港之间的水路运输业务。“内外贸货物属性不同,原来需要由不同船舶承运,仓位利用率较低,接单过多会造成公司运力紧张。”该公司总经理侯佳林介绍,开通内外贸同船运输后,驳船班次由一周三班变成天天班,驳船运输时间也缩短一天以上,客户物流成本更低。
港口码头高效运转,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相关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预期。无锡高新物流公司副总经理梁军介绍,“我们2023年上半年与上港集团达成合作协议,上港ICT无锡分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后,业务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3年11月,无锡港吞吐量同比增长150.66%。”(新华日报 记者 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