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再赋新时代“大风歌” 汉风劲舞新徐州
戏马台银杏。
工作人员向往来游客介绍“汉符”和徐州的城市地标、网红景点、地道方言、特色美食等,宣传徐州文旅。(云龙区文体旅局供图)
一名随父母来徐州游玩的孩子,身着传统服饰,手握刚领取的“汉符”。 (云龙区文体旅局供图)
贾汪督公山滑雪。
徐州户部山第十一届年俗文化节。
汉文化旅游节开幕。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张俊哲摄)
冬日,在徐州户部山李家大楼,方艺霖在她开设的汉服工作室里精心为游客提供汉服妆造、礼仪培训等服务,着汉服,行汉礼,弘扬汉文化。“感兴趣的游客非常多,但是我们一天只能接待十来位游客。”方艺霖告诉《新华日报》记者,类似的汉服工作室,李家大楼附近就有6家。
张枫在云龙山脚下开了一家奶茶店,将三让徐州的典故、燕子楼关盼盼的传说、苏东坡关于徐州的诗词等都做进了这杯茶里,“我们希望游客喝到的不仅是茶,还有文化。”
将汉文化浓缩在一盏茶中、刻印在城市文创产品上……徐州这方热土,处处浸染着猎猎汉风。再赋新时代“大风歌”,徐州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综合实力,着力建设“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地和重要旅游目的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文化根基。
用活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1984年12月,徐州砖瓦厂取土烧砖时,发现了这处埋藏2000多年的军阵。”狮子山下,徐州汉文化景区讲解员朱婕身穿汉服,带领游客游览汉兵马俑博物馆。
与高大粗犷的秦俑相比,生动精致的汉俑更加写意。它与汉墓、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成为徐州汉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名扬海内外。“先秦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而说到两汉文化,大家有共识——“看徐州”。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正是从徐州登上历史舞台,建立大汉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代。两汉400余年,徐州成为“东方大都会”,先后有20余位诸侯王分封于此。
作为两汉时期楚国、彭城国和下邳国所在地,徐州拥有丰富的汉文化资源。据初步统计,徐州地区出土收藏的汉代可移动文物达1.2万余件。根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徐州汉文化遗址遗迹共544处。其中,汉楚王墓群、徐州墓群、梁王城遗址和下邳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握着这“一手好牌”,如何把它“打好”?
徐州给出响亮回答:培育“国潮汉风”品牌,使之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名片。以“国潮”之文化自信,以“汉风”之文化特质,展现新内涵,通过汉文化与现代新潮时尚的碰撞,让汉服、汉礼、汉乐、汉舞、汉方等汉文化符号“活”起来、“动”起来。
“徐州是两汉发祥地,要成为‘文旅创新源’。”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认为,徐州应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动力,将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加强汉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打造汉文化文旅品牌。
“我们每逢重要节假日都会筹备大型‘国潮汉风’活动,让群众沉浸式感受汉文化。”徐州市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党委委员、副处长曹家巍告诉《新华日报》记者,各类特色活动充分展现汉代历史、精品文物、汉服汉礼、车马出行、汉风民俗等汉文化精髓,带动了汉文化旅游热。
守正创新,做好传承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两汉文化在徐州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
前不久,云龙区创新推出文旅商融合新产品“汉符”云游记,用“汉符”手册,串联起云龙区人气较高的几个文旅商点位。“汉符”上面每页都有景区的特色介绍,可以盖章打卡,上面的每一张消费券都可以撕下来无门槛抵现。据统计,首批文旅商产业提供的价值200万元的惠民消费券,大约拉动近2000万元的消费。
目前,“汉符”已销售接近1万本,销售十分火爆。目前,云龙区文体旅局正在准备第二季“汉符”云游记的发布,计划全年准备策划4本册子,联动上百个优质商家,共同助推徐州汉文化文旅品牌“出圈”。
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张立新创办了一家专注城市文化和非遗传承的手作工坊。这位来到徐州已30年的北京人,对这里充满感情。“我们想让游客来到徐州能看到、能亲身体验汉文化,最后还能‘带回家’。”张立新认为,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是融入生活。走进他的工坊,游客可以体验石刻拓片、掐丝珐琅、木版年画制作等非遗项目,带有汉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特别受青睐。
“筑,十三弦,形如衣襟,弧面中高一寸九分……”捧起一本影印版《清朝续文献通考》,沛筑复原人郝敬春指着客厅桌上一件新筑激动地向《新华日报》记者介绍,他参考古文献里的描述,成功复原出清代十三弦筑。2010年,郝敬春成功复原十三弦“沛筑”,让千年前的乐器回归人们的视野,再现“击筑而歌”盛景。
郝敬春边研究边推广,被聘为曲阜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三十五中和沛县文化馆开设沛筑培训班。“复原一件乐器并非目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主旨。”郝敬春说。
如今在徐州,汉文化正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博物馆里走出来。从博物馆提升改造到深度培育汉乐演艺、汉乐培训及汉乐器制作,从举办彭祖伏羊节到做大做强汉服品牌,再到推出具有汉文化符号的伴手礼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徐州通过持续探索,努力让汉文化“看得见、听得到、吃得着、穿得出、带得走”。
赓续根脉,展现时代风采
“公园里有博物馆、博物馆在公园里”。随着徐州和平路隧道上盖广场景观工程完工,徐州博物馆和云龙山进一步联通。这条彭城历史文脉由此延展,串联起城隍庙、文庙、黄楼等重要项目,梳理挖掘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文化元素,展现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采。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也在丰厚的文化滋养下,自觉担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每逢周末,沛县歌风台汉文化体验馆便格外火爆。体验馆运营部经理刘胜男担任汉代礼仪讲师,在汉礼塾内,依据传统礼节,通过正衣冠、行古礼、净手净心、击鼓明志等仪式,带领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引导孩子尊敬师长、知礼明理、潜心向学。
“我们要把理论研究最新成果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学的实践中,形成带有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说,要更多通过视频、动漫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汉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特别是走进大中小学课堂,帮助孩子们筑牢民族精神之基。
在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双创孵化中心主任赵迪斐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徐州的汉画像石有了“数字生命”。“通过数字技术,我们可以对汉画像石进行数字建模保存,更好地推广传播。”前不久,团队成员走进云龙区图书馆,为徐师一附小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实践课,得到师生家长一致称赞。
深厚的文化土壤,迸发澎湃活力。走进沛县文化馆,只见大厅墙面上挂着一周42个门类100多节文化艺术免费培训课程表。馆长王宝红刚刚结束舞蹈队培训,又投入“365汉风大舞台”文艺演出筹备中。“今年,我们线下报名学员超4000人,依然供不应求,大部分课程预约已排到明年。”王宝红说。
徐州的两汉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徐州,也构成江苏历史文化的绚丽华章,成为江苏“吴韵汉风”的文化符号。在2023年9月召开的第二届汉文化论坛中,与会专家深入研究两汉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出“徐州声音”,对加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文化引领、推动江苏文化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为深化拓展中华文明理论研究贡献徐州智慧。(新华日报 记者 王岩 张涛 杨琦 张耀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