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直观中国       |         原创        |        视频               融播报              房产        
支持江苏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江苏中行发布科技金融三年规划
2023-08-25 14:08:59来源:我苏网编辑:陈小雨责编:李诚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江苏被赋予“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其中“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的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贯穿始终的是“走在前列”。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也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实体经济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金融力量不可缺少。

  日前,在江苏省政府召开的对《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优化科创金融供给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解读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创金融的作用。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以下简称“江苏中行”)一直致力成为“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整合者、全链条创新者和全周期服务者,争做新发展阶段的科技金融领军银行”,不断践行“中银科创+”品牌服务精神,积极主动作为,于近日发布了《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科技金融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正式确定了“江苏最佳科技科创金融服务银行”的清晰目标。

  度其“量”更要究其“质”,观其“形”更要察其“势”,透过这份精心编制的三年发展规划,江苏中行以科技金融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完整战略图景终于慢慢展开。

  从“关键变量”到“最大增量”

  “科技金融不是锦上添花的结构性指标,而是影响我行中长期客户基础和人才队伍的关键变量,将对江苏分行未来五至十年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这是江苏中行在其科技金融三年发展规划中对于科技金融的核心判断。

  当前,金融行业正在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作为国有银行,江苏中行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构建更加适配的科技金融业务模式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以科技金融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既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有作为国有银行积极践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应有之义。

  “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枢纽,既能为创新实践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产业应用提供风险对冲工具,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而作为重要保障的“关键变量”,也正在成为江苏中行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8月18日,通过两年的高质量服务,江苏中行成功助力XX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成为江苏中行科技金融专属授信模式成功案例之一。作为国内知名的激光加工光学零部件主要生产商,XX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在同年成为了江苏中行首笔科技金融专属授信客户。

  而这笔仅用两周就批复的总额度6000万的科技金融授信,有效缓解了这家科技企业的资金压力,释放出创新发展的内生活力,此后双方合作不断深入,从企业高管私行服务,到旗下子公司代发薪业务,再到如今上市在江苏中行开立募集资金专户,科技金融终于绽放共赢之花。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专业化。”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相关负责人日前来宁时所说,金融之所以能够对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并非只是简单提供融资,而是在科技和产业之间充当桥梁和纽带,提供项目评估、风险管理、管理者监督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截至7月末,江苏中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户6900户,较年初新增627户,科技金融信贷余额达1184.63亿元。“独瞪”企业合作覆盖率更是接近50%。

  根据三年发展规划,到2025年,江苏中行科技金融授信规模预计将超过175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形成成熟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培育上市公司30户,利用直接融资市场服务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规模明显提升,实现综合金融良好发展。

  从“坚守本质”到“精准提质”

  7月25日,由江苏中行牵头主承的“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混合型科创票据)”成功发行,金额1.5亿元,利率3.25%,募集资金用途将部分用于发行人前期对软件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基金出资的置换,而该期债券也是全省唯一一只入选全国首批的创新混合型科创票据。

  对于这一混合型科创票据的发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举将募集资金通过股权投资或基金出资等方式精准投资科技型企业,实现了从债到股的光谱效应,在引导市场机构以股权投资思维与科技型企业共成长的同时,也能更好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而这只是江苏中行“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精准提质”助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苏中行率先组建“科创金融中心”,并增设“科创金融团队”,横向建立科技金融工作小组,发布《支持科技金融发展行动方案》,加大科技领域支持力度,推动科创金融生态圈建设、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加强组织保障资源配置,纵向完善了科技金融特色网点建设细化方案,13家科技金融特色网点布局完善,逐渐构筑出了在科创金融服务领域的先发优势。

  在此次三年发展规划中,根据江苏“江苏最佳科技科创金融服务银行”的发展定位,江苏中行再次对“公司+普惠”双轮驱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出优化升级。

  其中,江苏中行公司金融部“科技创新金融中心”牵头全行科技金融工作小组及整体推动,牵头科技金融考核竞赛和资源调度,牵头决策选定重点发展地区与差异化政策、牵头科技金融品牌建设和队伍建设;江苏中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计划设立“科创企业服务中心”,加强优质客群的培育提升,牵头推动落实科技客群差异化政策,对接公司部科技金融试点业务,主动覆盖授信总量1000万元至3000万元的初创期与成长期科技金融客群拓展,发掘投贷联动等行司联动业务,联动包括中银证券、中银国际、中银投、母基金、中银资产、中银理财合作,形成综合服务组合拳。各二级分行参照省行模式组建“科技金融中心”与“科创服务中心”,纵向服务架构进一步完善。

  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担当,推动各项工作向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发力,让江苏的创新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

  这是2023年5月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到省科技厅调研时,对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提出的殷切期待。

  事实的确如此,仅2018年-2022年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3%,达到4.4万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8.7万家,同比增长20.6%,占全国19.2%,入库企业数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江苏科创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江苏也具备展现新作为的强大基础,根据官方统计,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10个集群入围全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船舶海工、工程机械等多个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完整,规模全国第一……

  如何将如此丰富的资源优势化为强劲的发展胜势?江苏中行的答案是“势”在人为。

  围绕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江苏中行公司和风险条线联动开展行业研究,形成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产业链或细分行业研究成果,16个省重点集群覆盖率超过85%,重点产业链覆盖率超60%。

  在此基础上,江苏中行先后制定了光伏、造船(含海工)、环保设备制造、生物医药、5G、新能源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等近20个产业链相关授信指导策略,进一步提升金融与实体的供需匹配度,运用科技手段,搭建以客户为节点的产业链关系网络,释放大数据价值,在强链延链补链上做好精准服务,为提升优化强链补链延链能力保驾护航。

  尤其自2023年5月《加强和优化科创金融供给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意见》发布以来,江苏中行在科创金融领域更加频频发力。

  6月,在南京市高质量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进大会上,中国银行与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专项合作协议》,并发布了《支持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行动方案》,以六大策略支柱、二十九条工作措施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南京方案;

  7月,在 “创新积分制”取得较好的基础上,中国银行研究推出了创新积分贷‘预授信’机制,通过对科技企业授信额度进行预评估,进一步提升创新积分贷精准触达科技型企业的效率;

  8月,中国银行联合科技部火炬中心举办的 “走进高新区”系列活动首站在无锡举办,长三角36家国家级高新区和16家江苏省级高新区代表应邀参会,此次活动也成为一次将财政、金融和产业资源等引入各地高新区、共同赋能江苏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最新实践。

  乘创新之势,聚创新之能。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始终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国有银行,江苏中行将始终牢记使命担当,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本领,紧跟创新中国和创新江苏战略指引,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当好金融“排头兵”,全力助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