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出台20项举措支持南京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让金融活水充分浇灌科技种子
6月26日,南京市高质量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进大会召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南京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出台6个方面20项举措,全力支持南京高质量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南京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撑。
科创企业迎来金融环境新利好
《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7年末,实现科创金融专营组织达到100家以上,科创企业贷款年均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0%,新增科创企业上市公司60家以上……着眼未来,南京要打造成为科创金融合作示范区、产品业务创新集聚区、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区、金融生态建设样板区、产城深度融合领先区。
此次江苏省出台20项举措助力南京推进科创金融改革实践,内容包括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创新;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创企业及创投机构发行债券、创新债务融资增信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及风险,利用中介推动科创企业上市,鼓励开展高质量并购重组,构建专项基金;推动科技赋能金融、优化科创金融生态等方面。
当天,南京市政府与中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和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布支持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行动方案,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和科创金融产品库集中发布展示。根据相关协议,商业银行将向科创企业授信超130亿元。
南京的科创企业为即将迎来的金融环境新利好感到振奋。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设备、智能产线自主研发,已成长为赛道“龙头”。“不论研发还是推广,都需要金融加持。”公司副总裁何灵军说。
为金融创新打造丰富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近3年来,江苏省平均不到6天就新增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23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9.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5%,高于全部投资3.5个百分点。
2022年11月18日,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意味着,在全国、全省推进科创金融改革“一盘棋”中,南京必须扛起更大担当。
这得益于南京的良好基础和综合优势。在科创资源端,拥有51所高等院校、97万在校大学生、94名两院院士,培育了紫金山实验室等一批战略科技力量,高新技术企业达9068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万家。在金融基础端,金融市场规模占全省超过20%,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八;集聚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1028家,存贷款余额2023年一季度突破10万亿元大关。
锚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南京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南京科创金融改革提供更多应用场景。
南京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在推介中提到,“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奋力为长三角和全国科创金融发展当好示范。”
从“试验”到“示范”,南京将进一步创新政策举措、打造金融高地。赋能专营机构、科创载体、中介服务三大主体,打造专业化组织体系;畅通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跨境融资三大路径,形成多层次金融支持;强化政策创新、金融科技、高端人才三大支撑,构建特色化服务品牌。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金融与科创协同发展不是新概念,但与以往单纯推动二者融合相比,高质量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实质是: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看来,三者循环畅通还面临诸多堵点、难点,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产业竞争能力有待加强等。据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底全球工业上市公司数量7754家,我国以1416家排在第一位,但总市值却低于欧美国家。
科技好比种子,产业就是土壤,金融就是活水。据银保监会统计,2021年全国新增制造业贷款2.8万亿元,取得较大突破,但仍只占当年新增各项贷款的1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新增5807亿元,仅占当年新增贷款的2.9%。银行信贷追求的收益确定性与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存在矛盾,制造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作用就“不明显”。
业内专家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科技专营机构,专门支持科创企业;探索新的科技贷款收益模式,允许银行分享企业未来IPO或营业收入分成收益;创新运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科创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南京已基本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导,各种新型金融业态并举的现代多元化金融体系,为发展科创金融奠定了坚实基础。”肖钢相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将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增长点,南京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将为全国科创金融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新华日报 记者 周敏 颜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