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栽秧一两家,芒种插秧满天下,从长江之滨到运河沿线,苏州全面进入三夏大忙时节。新华日报记者6月5日从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3年夏季苏州市小麦收割面积达100.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将超113万亩,均创近年新高,其中水稻面积比5年前净增了10多万亩。
苏州市近年来坚决落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要求,力推退草还田和鱼塘生态化改造。如常熟市辛庄镇曾是有名的“草坪之乡”,从2020年开始退草还田,3年来累计有9200亩“草地”变耕地。吴江区把5万亩不具备改造条件、效益不高的池塘改造为高标准粮田。
退草还田、改渔还稻,加上不少非粮化的苗圃、桑园以及低洼地改造为粮田,使得苏州市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8年,苏州实际稻田面积102.42万亩,到2022年增至112.2万亩,2023年还将增长1万亩以上。
“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是鱼米之乡、优质稻米产地,同时也是粮食主销区、人口净流入区,有责任守住‘自己的责任田’,扛起自身的使命担当。”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刘庆安介绍,2020年苏州出台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将“粮食产量稳定度”纳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首项指标。在“指挥棒”下,近3年苏州粮食种植面积年均提升2%以上,2022年稻麦播种面积192.42万亩,粮食总产18.48亿斤,分别同比增长3.42%、2.24%,增幅全省第一。
一手抓考核导向,一手抓政策激励。种粮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产业,在苏州成为现实。苏州给予粮食种植从耕种、植保、收购到生态补偿的全过程补贴。吴江区一次性对“改渔为稻”村(社区)补偿3000—4000元/亩。把水稻视为人工湿地的一种并进行生态补偿,是苏州的又一创举,村(社区)水稻田每亩可获420元生态补偿。刘庆安说,扩大稻田面积对苏州来说不仅维护了粮食安全,还涵养了生态环境。水稻生长前期有梅雨、中期有高温、后期有台风,稻田在梅雨和台风期间可蓄水,在高温季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百万亩水稻田共同守护着苏州的城镇带。(新华日报 作者 顾巍钟 邱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