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二届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在宁举行 数实融合,长三角合力进阶
如何通过数字经济这个关键增量,构筑长三角经济发展新优势?4月11日,由新华日报社、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在南京江宁会展中心举行。会上,来自产学研政商金等各领域的专家代表,以“数实融合·数智未来”为主题,共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之路,助力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推动数据有效流动,加快制造业价值链攀升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就是让数据有效流动起来。”会上,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千目指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基础是数字驱动智能化,江苏的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为数字赋能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李千目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解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结构趋同、成本高企等传统问题,另一方面要保护、调动企业积极性,为数字化转型创造更优的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企业内部,数字化进入到可分析、可解释、可参与预测和决策的场景之中,加速业务整合和创新。
“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依赖拍脑袋决定的事情,通过数据分析进行优化提升。”雪浪工业软件研究院副院长、雪浪云高级副总裁郭翘表示,数实融合正不断释放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进程。
以一架国产大飞机的交付使用为例,其背后是300万个零部件、20万道工序、10万张图纸等海量数据信息,通过数字化,他们构建实物飞机的数字孪生体,深度融合飞机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数据、几何模型和知识模型,在数字空间“装配”成整体。“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化,我们可以实现在交付一架物理飞机的同时交付一架数字飞机。”
应用场景不断衍生,数字红利加速释放
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应用场景不断衍生,数字化红利加速释放。会上,“长三角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榜单发布,30家企业脱颖而出,其关键性评价依据之一就是他们在数字化应用场景上的创新与渗透。
在金融领域,面对数字化转型这道必答题,中行江苏分行、华夏银行南京分行、招行南京分行、广发银行南京分行等金融机构在政银合作、金融供给、场景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解锁数字便民、数字惠民的“场景”密码,服务社会民生。
在能源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能源转型发展相融合,催生了综合能源服务这一新业态。国网江苏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延伸“供电+能效服务”价值链,打造互联网技术生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能源数字化服务。
“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市场,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江苏省总商会副会长、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会长孙力斌说,数字经济产业链很长,不仅包含企业,而且深度融入每个家庭,共同构成了数字经济生态,不管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有非常多的机遇。
协同打造产业集群,合力答好“长三角答卷”
随着“数实融合”热度的持续走高,拥有最广泛数字化应用场景的长三角各地,聚焦各自转型发展重点,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协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答好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答卷”。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明确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聚力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省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超过了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表示,成绩背后,江苏还存在着数字经济思维意识转换不足、龙头企业偏少、针对性产业政策不足、数据资源的开放程度不够等短板和弱项。针对发展痛点,池宇强调要重点围绕两个方面破题。一是数字产业化,加紧谋划出台相关政策,着力打造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二是产业数字化,继续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以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上海继发布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大“新赛道”行动方案之后,在2023年发布了首批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需求榜单,让看似“虚幻”的元宇宙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扎实生根。
在浙江,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正加速进阶,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向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全面发力。
安徽在2023年2月印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未来三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南京市江宁区正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围绕建设数字经济名城核心区,全力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会上,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数字经济产业基地落地江宁高新区,将着力打通数字经济产业上下游链路,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新华日报 记者 崔昊)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