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皋:非遗上“云” 探索网络空间文化传承“新密码”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3-12-26 16:02:10

  2023年以来,南通如皋市委网信办依托网络文明应用场景建设“一镇一品”工程,积极构建“非遗+互联网”新形态,持续深化非遗品牌活动效应,让网络空间文化传承找到新密码。

南通如皋:非遗上“云” 探索网络空间文化传承“新密码”_fororder_图片 1

非遗文化进校园

  从“线下”到“线上”,拓展传承路径

  目前,如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9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0个,各级代表性传承人119名,其中省级以上传承人6名。为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市委网信办发起“非遗上‘云’”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让线下好内容与网络传播渠道相乘,让非遗这项传统文化“涨粉出圈”。

  网友采风活动走进如皋董糖、白蒲茶干、林梓潮糕、伴今猪头肉等食品制作车间;莲湘、倒花篮、杖头木偶戏等舞蹈、戏剧搬上新媒体平台;风筝、灯彩、香囊、剪纸、面塑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人走进直播间,让网友零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让“老物件”成为网络上追赶的“新热潮”。

南通如皋:非遗上“云” 探索网络空间文化传承“新密码”_fororder_图片 2

“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从“远观”到“体验”,解锁非遗魅力

  新“舞台”的搭建,吸引了更多新的“观众”。从老一辈到年轻人,直播间里讲的、看的、赞的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更是让非遗赢得了与网友的双向“奔赴”。

  2023年10月23日-24日,如皋市委网信办联合新浪江苏举办“V观历史 如此皋能”网络主题活动。活动中大V们走进丝毯博物馆、水绘盆景园、杖头木偶戏台等非遗传播基地,通过直播体验纺线织毯、修剪蟠扎、木偶演绎等,相关短视频经微博、视频号、微信等新媒体渠道传播,阅读数近百万。

  此外,“皋端”APP聚焦“非遗会唱歌”制作发布短视频13期,累计点赞数超10万。橙意文创有限公司打造“如宝非遗‘云’学记”网络专题,设计漫画系列及文创产品20期(个),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南通如皋:非遗上“云” 探索网络空间文化传承“新密码”_fororder_图片 3

搭建非遗文化直播间

  从“手艺”到“守艺”,延续文化基因

  盆景技艺(如皋盆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紧扣地区特色,如城街道因地制宜依靠花名堂园艺中心打造2500平方米“城事e角”网络文明应用场景,通过参观线下场景、参与网络小品知识答题、体验“云上花事”网络直播等,组织社区内青少年开展“云上e课”非遗研学网络文化活动18场,让非遗盆景技艺拥有更多“小粉丝”。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氏面塑”的立项人、传承人蔡晓霞利用网络传播载体,创作年轻人喜爱的影视IP、盲盒人物、迪士尼卡通人物等造型,吸引了一大批“小粉丝”学习面塑技艺。从“小众”坚守到“大众”传承,网络让“久居深闺”的非遗资源更加出彩出圈,实现了从“手艺”到“守艺”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据不完全统计,非遗上“云”线上参与人次已超百万人,“非遗+互联网”正不断促进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叠加式传播,越来越多特色非遗项目走出地方、穿越时空,在活态传承中走向未来,存续发展,成为网络文明精神家园中耀眼的光芒。(文/图 吴海华)

编辑:高一芳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